在兰州市公安局安宁分局刘家堡派出所,“老警官调解室”与警用无人机成为基层治理的“黄金搭档”,一“智”一“情”双向发力,为平安建设注入新动能。
“老警官调解室”巧解千家结,基层治理显实效
在兰州市公安局安宁分局刘家堡派出所,“老警官调解室”已成为化解群众矛盾纠纷的重要平台。8月29日,这里再次成功调解一起纠纷:在社区民警、人民调解员、退休老警官、律师和社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当事双方从最初的情绪对立转变为理性沟通,最终带着笑容携手离开。
这套调解机制以退休老警官、特别是党员民警为主要力量,整合法律专业人士和社区工作者,构建起“基层调解组织+老党员调解室”多元纠纷化解体系,实现了“1+1>2”的治理效果。调解工作严格执行规范流程:从接报登记、分析研判,到分类移交、综治中心牵头调解,再到达成协议和跟踪回访,每个环节都扎实有序。整个过程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原则,充分听取双方意见,尊重事实与法律,注重当事人意愿,努力从源头化解矛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234”警调对接模式的推行,强化了矛盾纠纷的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有效防止了事态升级。同时,派出所创新推出“师徒结对”机制,组织退休老警官与新警结成对子,既帮助年轻民警快速掌握群众工作方法,也为老警官带来新思维、新观念,共同应对新型矛盾纠纷。
一位正在参与调解工作的退休老警官汉桂玲表示:“虽然已经六十多岁了,但每次来到所里都感觉重新焕发了活力。现在的办公环境舒适、现代化,与我退休时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我们主要以打击犯罪为主,如今更注重纠纷调解和反诈宣传,理念更加人性化、系统化。”这位老警官还谈到,她十分珍惜能够继续发挥“传帮带”作用的机会,经常提醒年轻同事注意执法细节,出警时装备要带全,面对群众要耐心体贴,同时要加强业务学习,适应自媒体时代的新要求。
自运行以来,“老警官调解室”已成功化解55起矛盾纠纷,成为基层警务数字化改革和“五芯联动”新型警务模式中的重要实践载体。通过“芯勤务、芯执法、芯治理、芯服务、芯警营”五方面联动,该所在推动“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目标落实上取得了明显成效,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刘家堡派出所通过机制创新与人员整合,不仅提升了公安新质战斗力,更实现了基层治理效能与警民关系的双优化,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探索。老警官们重返岗位贡献余热,年轻民警在实践中快速成长,这种新老传承的模式正在让基层治理更具温度与实效。
警用无人机开启警务新篇
近日,兰州市公安局安宁分局刘家堡派出所巧用科技力量,在警务工作中引入警用无人机,成效显著,引发关注。
2024年10月,乘着数字化改革的东风,刘家堡派出所依托分局“132N”现代警务工作机制,在全分局率先配备2架多功能警用无人机及配套机场。这些无人机集热成像、视频拍摄回传、喊话等功能于一身,为警务工作增添强大助力。
自启用以来,警用无人机“战绩”不俗。截至目前,已累计飞行500余架次,时长超400小时,里程达1000余公里。在今年“七下八上”汛期,无人机每日穿梭在黄河沿岸,累计开展巡查50余次,成功喊话劝离近水群众300余人次,有力保障了沿岸安全。
日常工作中,无人机与地面警力紧密配合,完成空地一体化巡逻220余次,极大提高巡逻效率。在200余次护学岗勤务里,无人机时刻关注校园周边,为师生安全保驾护航。同时,利用无人机搭载的扩音设备,在人流密集区域开展反电诈、防溺水、禁燃宣传160余次,将安全知识传递给更多群众。
值得一提的是,警用无人机在救助群众方面作用突出。今年7月的一个傍晚,一名老人带着5岁小孙女在兰州植物园散步时,孩子意外走散。接到求助后,无人机巡逻组迅速反应,借助热成像技术,5分钟内就在湖边锁定孩子位置,通过高空喊话稳定孩子情绪,协助民警顺利找到孩子。据统计,警用无人机已协助处置走失求助10余起,成功救助群众2人。
刘家堡派出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警用无人机与日常勤务融合,充分发挥“科技+机制”优势,提升警务智能化、精准化水平,守护辖区平安,增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从银发调解队的“润物细无声”,到智能无人机的“科技强震慑”,刘家堡派出所通过“温情调解+智慧警务”双轮驱动,不仅实现基层治理效能与警民关系的双提升,更为新时代平安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样本。(文、图/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