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成渝双城经济圈 > 正文
首页>记录中国

巴中南江 以工代赈释放乡村“赈”能量,稳就业促增收惠民生

近年来,四川巴中南江县侯家镇在上级大力支持下,积极争取以工代赈类项目,在灵官村、白珠村连片实施以工代赈,坚守“赈”的初心,围绕群众所需所求所愿,突出谋划精准补短、就近务工增收、凝聚合力提质,强化以工代赈项目全流程服务管理,充分发挥以工代赈“稳就业、促增收、惠民生”作用,不断释放乡村“赈”能量。

围绕群众所需,精准谋划补短

侯家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按照“先有群众、后有项目”的原则,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精准抓好项目谋划。一是政策精准对接。认真组织业务骨干和各村主要负责人,深入学习把握政策要求、申报流程及实施要点,积极配合县发改和行业部门做好项目调研谋划。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参与项目陈述报告,财政、国土、水利等扎实做好用地、环评等前期手续,全力推动项目储备质量与申报效率双提升。近两年,侯家镇争取落地了2024年和202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工代赈类示范工程。二是需求精准摸排。镇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采取召开院坝会、村民代表会、党员会等方式与群众交流谈心,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共同谋划项目建设内容,细致摸排务工需求。积极组织镇村干部、人大代表、群众代表等多次实地踏勘项目,优先选择施工技术简单、工程机械化程度低的建设内容,确保项目建设内容符合群众期盼,最大程度获取群众支持。三是问题精准回应。针对全镇实际和发展大局,充分结合全镇粮油产业发展,对辖区“断头路”“病险塘”“荒废渠”等基础设施短板,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全镇先后谋划实施新建并硬化道路7公里,整治山坪塘16口,新建提灌站2座、蓄水池2口、灌溉渠5.5公里,土地整理200亩,总投资1080万元。目前,灵官村项目已全面完成,白珠村项目正加速推进。

围绕群众所求,就近务工增收

项目建设是载体,就业增收是目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侯家镇严格坚持“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原则,优先吸纳当地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尤其是脱贫群众、特殊困难群体、低收入家庭等,让当地群众“顾家”“就业”两不误。一是人工优先激活力。充分借鉴以往专项以工代赈项目的成功经验,以“村民自建”模式,最大程度保障人工岗位。在白珠村整治山坪塘过程中,务工群众发现堰塘堤坝使用的六菱板通过组织人工自行浇筑的成本较以往采购更低,而且质量更好。为此,理事会组织人员采购了模板及水泥砂石等材料,组织人工自行浇筑,1名工人1天可以浇筑100余块六菱板,整体费用减低了,而且能够让当地群众可以得到更多劳务报酬。二是技能培训增本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岗前培训,先后组织开展安全培训600余人次,全面守护项目安全底线。积极开展劳动技能培训,针对参与务工群众进行基础技能培训,组织技术骨干开展“传帮带”,以工代训传授砌筑、抹灰等实操技能,让务工群众依托项目干中学、学中干,既增加收入、又提升技能。累计开展劳动技能培训400余人,其中260余人实现了由“普工”变“技工”,真正掌握了一技之长。三是工资发放有保障。侯家镇将劳务报酬发放、务工培训、项目进度等纳入拨付审核“硬指标”,要求项目单位提交《务工台账》《劳务报酬发放明细》及培训记录,重点核查工程质量、资金使用及惠民成效,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并通过采取实地督导、电话抽查等形式保障务工人员工资,按月发放劳务报酬,全镇累计发放劳务报酬287.9万元,占中央预算内投资约36%。

围绕群众所愿,凝聚合力提质

通过一系列以工代赈类项目的实施,对全镇打造“粮油小镇、魅力侯家”,发展粮油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拉近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切实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推动项目实施质量“高质效”。以工代赈类项目都是群众所需所盼的项目,侯家镇始终坚持把工程质量贯穿始终,组建项目理事会,全程参与原材料采购、务工组织等环节,同步建立“部门+乡镇+村‘两委’+理事会+群众”监督体系。在项目建设中,群众务工积极性高,除项目村群众外相邻村群众也积极报名参加务工,目前已有630余人参与项目建设,群众都把这些项目建设当作自己家里的事来做,干劲足、责任心强,常常下班后,老百姓还自发的进行洒水养护,项目质量能够经受群众检验。二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高质效”。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不足等问题,侯家镇将以工代赈项目与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粮油园区等深度结合,项目建成后,农田灌溉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有效破解“靠天吃饭”的困境,灵官村受益于去年以工代赈项目实施,今年水稻种植1600亩,亩产达1200斤。目前,白珠村也已完成修建通村路、生产便道等各类道路1.3公里,开展农田整治40亩,山坪塘整治8口,灌溉渠1.2公里,一系列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改善当地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现状,用心用情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三是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高质效”。通过项目建设,当地群众参与务工既拿报酬、又学技能,更激发群众勤劳致富的意识,有效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60余名脱贫户、监测户及困难群众通过以工代赈解了燃眉之急,生活多了一份保障。也因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完善,当地群众自主创业,培育家庭农场32家,成立合作社18个,400余户家庭发展庭院经济。村“两委”积极通过堰塘承包、邀请能人创业等方式对粮油产业提升改造,壮大村集体经济,灵官村项目实施后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4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3个,白珠村项目建成后也将有效带动粮油种植和黄羊、生猪、肉牛养殖特色产业发展。

以工代赈,工是民生工程,赈是强基增收。在侯家镇的良田沃土之中,“赈济+发展”的双向奔赴正在不断上演。侯家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何东栩表示:“下一步将全力推广以工代赈建设方式,以更实举措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让更多群众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收获实实在在的好处,为镇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姜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