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成渝双城经济圈 > 正文
首页>记录中国

成都成华首场“成心建益·妙议升华”人民建议征集活动举行

9月17日,成都市成华区首场“成心建益·妙议升华”——“一季一计”人民建议主题征集活动在该区保和街道和美社区举办。此次活动由成华区委社会工作部、区信访局牵头,联合区教育局、区民政局、区住建交局、区综合执法局、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总工会等多部门协同推进,以“破解大型商超门口周边非机动车停车难问题”为核心民生议题,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征集、“专项收集+专题研讨”深度结合的方式,累计收集有效建议116条,为成华区人民建议征集工作走深走实注入强劲动力。

三年“六大行动”构建闭环机制拓宽民意表达渠道

活动现场,成华区信访局正式发布《成华区推进人民建议征集“六大行动”三年计划实施方案》与《成华区“一季一计”人民建议主题征集日工作指引》,明确构建“区级-街道(管委会)-社区”三级联动责任体系,重点推进“机制筑基、队伍赋能、场景营造、提质增效、落地转化支持、品牌提升”六大行动。同时,明确“一季一计”主题征集日活动将遵循“前期精准选题—场景化征集—联动办理—闭环反馈”四大核心阶段,形成覆盖三级的全链条工作闭环。随后,区委社会工作部启动“城视·成画”共集民意长卷之“成心建益·我为社区献良策”建议征集活动,进一步拓宽群众民意表达渠道,让民声有处可诉。

“面对面+键对键”联动响应即时解决群众诉求

活动现场,广场两侧弧形设置“联合工作席”,营造轻松亲切的沟通氛围。区级部门、街道、社区工作人员,以及智库专家、特邀建议人、“民声专员”等60余人现场办公,严格落实“首接负责、一人一档”工作机制。针对居民集中反映的“早晚高峰时段大型商超凯德广场门口周边需增设临停禁线、加强秩序维护”建议,各部门当场响应:区商务局第一时间联系商超增设临停禁线,引导机动车辆至停车场规范停放;区综合执法局联合街道立即调配城管队员与志愿者,加强现场秩序维护及共享单车停放引导,并同步对接共享单车企业优化周边区域车辆投放密度,赢得群众广泛认可。线上渠道同样高效运转,“成心建益码”单日访问量突破1.2万人次,累计收到扫码建议132条,其中27%为延伸议题,涵盖托育服务、养老保障、社区超市扶持等“一老一小”重点民生需求,实现线上线下民意征集“无死角”。

“把脉+开方+点睛”三维发力凝聚治理智慧

专题研讨环节创新采用“队伍把脉、部门开方、专家点睛”模式,凝聚多方智慧破解民生难题。第一阶段,区信访局以数据为支撑,系统梳理征集情况:本次活动共收建议158条,其中线下26条、扫码132条,有效建议116条(占比73%),涉及跨部门事项42条(占比27%)。第二阶段,特邀建议人与“民声专员”结合专业经验建言:2020-2021年度成都市支队微型消防站先进个人冯奕洁建议“适当拓宽盲道,增加与非机动车道安全距离”;成华区优秀党务工作者曹淑琴提出“分区域划线、分类型停车”方案,引发现场热烈讨论。第三阶段,各职能部门针对性回应:区住建交局明确“商超规划阶段预留停车区域、现有条件下盘活公园等周边空间”双路径;区综合执法局表态将强化共享单车全流程管理;区商务局提出将加强与商超对接,提升车位管理队伍专业能力。

最后,智库专家现场“点睛”:成都市委党校原副校长邵昱评价,成华区将建议征集嵌入基层治理全周期,既保留街道、社区“自下而上”的民意收集渠道,又推动区级部门“自上而下”下沉听民声,让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合伙人”,实现“民声”向“民生”的转化,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省国资委党校旅投分校原校长程敬则建议,后续可引入市场化力量,探索“停车共享联盟”模式,推动建议成果转化为可持续运营机制。

构建长效征集体系持续擦亮民生服务品牌

据悉,成华区已构建“区级-街道(管委会)-社区”三级人民建议征集体系,推动建议征集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实现“月月有议事、季季有主题”。下一步,全区将每月结合“爱邻(20)议事”开展常态化建议征集,每季度聚焦一类民生或产业难题组织主题征集活动,持续擦亮“成心建益·妙议升华”工作品牌,推动更多民生“金点子”转化为治理“金果子”,为建设人民满意的幸福成华提供不竭动力。(文/郝斌;图/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