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视讯 > 正文
首页>记录中国

西南医科大学首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如何炼成:一份扎根西部教书育人与科研报国的答卷

“教育不仅要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更要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这是西南医科大学药理学创新教师团队的育人理念,也是团队每一位教师不懈努力的目标。

药理学创新教师团队,成立于2020年,他们年龄有梯度、学习背景各不相同,但都因同样的情怀,先后来到西南医科大学,成为药理学团队的一员。他们以科技报国为理想,以基础研究为抓手,深耕教学和科研一线,实现了创新学术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双丰收。今年9月5日,团队入选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成为该校首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作为团队的“领头雁”,张春祥教授也一直以实际行动诠释这份情怀。他于2019年结束20多年的美国工作,全职回到西南医科大学,组建药理学研究团队,不惧前行路上的“雄关漫道”,带领团队开启教书育人和科技攻关的新征程。

抉择:“美国绿卡”换“泸州蓝图”顶尖科学家为何扎根西南?

2019年,中美科技博弈的关键节点。手握美国绿卡,在美国深耕医学科研与教育长达20余载的张春祥,踏上归国之路,毅然放弃东部优厚条件,选择深入西南,加盟位于泸州的西南医科大学。

“科学家及教育家都是有祖国的。”谈及当初的选择,张春祥语气坚定,“长期在海外发达国家工作,更深知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他看来,我国中西部与东部地区也存在巨大差距,西部更加需要自己。

这个选择不仅关乎个人,更影响了一批人。在张春祥的感召下,多名留学人员学成归国,共同奔赴西南医科大学,投身西部建设,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医药健康中心建设贡献关键力量。他们共同组建起一支拥有51名成员的药理学创新教师团队,命名为“归国领航,扎根西部”。

育人:科研“顶流”天团授课让学生课本紧跟全球最前沿

张春祥始终坚信,教育的本质不是孤灯独明的苦修,而是一场薪火相传的接力。以“立德树人、服务国家”为宗旨,他带领团队聚焦高层次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推动药理学创新发展。团队承担大量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屡获教学荣誉:《药理学》核心课程被推荐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全校累计21门课程获批四川省一流课程;团队教师多人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四川省‘四有’好老师”等荣誉,并入选“天府青城计划”“四川省岐黄学者”等重要人才项目。

科研与教学,如同鸟之两翼。尽管科研任务繁重,团队始终将育人作为首要任务。“科研做得好的人,才能更好地向学生展示课程最前沿的内容。”团队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作为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药理学》副主编,张春祥及时将刚上市的创新药物编写进教材,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知识。

五年来,团队成员主编、参编教材12部;此外,团队以数字技术赋能教学,创新打造高阶药学实验课程。累计立项教改课题270余项,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大创项目100余项,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张书记常常晚上还和我们开组会,亲自带科研。”一位青年教师说。团队每周坚持公开组会制度,由中年骨干指导青年教师与学生,形成持续良性的人才培养循环。

近五年来,团队培养硕士研究生643名,博士研究生67名,他们扎根祖国需要之处,以专业和热忱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攻坚:深耕非编码核酸特色领域引领技术国际突破

在先后担任西南医科大学主持行政全面工作副校长、校长及党委书记期间,张春祥大力推动教学、医疗、学科和科研四位一体协同发展,以改革与创新持续提升办学质量。

面对学校高水平平台稀缺、研究力量分散、设备共享不足、基础与临床脱节等现实挑战,张春祥果断推行“有组织的科研”战略。五年来,这一战略成效显著——学校新增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建成多个基础与临床融通的研究所和研究中心,有效打破学科壁垒。全校科研仪器设备对外开放共享,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

近年来,非编码核酸与医学这一前沿领域已成为全球科研热点。非编码核酸虽不直接编码蛋白质,却在生命活动中扮演“幕后指挥官”的重要角色,精准调控蛋白质的生成。

作为非编码核酸与心血管疾病研究的全球开拓者和领军人物,张春祥率先开展该领域系统性研究,首次发现多个关键诊疗靶点,并提出非编码核酸内分泌递质学说。他所建立的绝对定量及侧翼修饰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其带领下,团队构建起“临床需求导向—人工智能活性预测—高效辨识活性药物—新适应症拓展”的创新技术体系,推动行业直接销售额增长25亿元,相关技术实力跻身国际前列。

截至目前,团队已完成多个系列原创性研究。率先建立的血液及尿液样本中非编码核酸及外泌体的高效提取与绝对定量技术,突破临床诊断中分离、定量和标准化等关键技术瓶颈;首次将非编码核酸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使心梗诊断时间提前2小时。

不仅如此,团队持续深耕心血管与内分泌药理学、肿瘤药理学、神经药理学等前沿方向,取得多项标志性成果。2020年以来,获批国家级项目46项,直接经费超4000万元;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15项,其中,张春祥教授团队《非编码核酸及相关分子与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干预》项目荣获2024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发表SCI论文435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3项。

转化: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奔赴服务民生“第一线”

科研成果不能只停留在论文阶段,团队正积极推动多项技术的产业化落地。

近年来,该团队依托西南医科大学的临床与科研资源,聚焦重大疾病诊断和治疗领域,已累计实现30多项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总金额突破1亿元。

在众多转化项目中,不乏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和商业价值的典型案例。其中,国内首创的肿瘤骨转移诊疗一体化药物TBM001转化金额达3800万元;细胞治疗相关4项专利转化金额1990万元,真正让科研走出论文、服务民生。

来源:封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