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代美术史的璀璨星河中,罗中立创作于1980年的油画《父亲》无疑是一座里程碑。画中那位手捧粗瓷大碗、满脸沟壑的老人,以震撼人心的现实主义力量,成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民精神的经典缩影,其深刻内涵与强烈情感共鸣,跨越数十年时光仍能触动每一位观者的心灵。如今,这幅艺术杰作在其原型人物邓开选老人的故乡——四川巴中平昌县,迎来了一场跨越时代的“新生”:一场以“父亲”为核心的文化盛宴即将启幕,将艺术经典转化为地方文旅发展的核心动力,让“父亲原乡”成为连接艺术与乡土、记忆与当下的文化地标。
艺术扎根乡土:一场音乐会奏响“文化认同”强音
9月29日晚,平昌县双城村“巴山美村·父亲原乡”将迎来“父亲原乡·爱有回响”主题音乐会。这场演出并非单纯的艺术展示,而是一次对“父亲”精神的集体致敬与文化认同建构。活动主办方负责人表示,音乐会精心遴选围绕“父亲”主题的经典曲目,同时融入“欣赏巴中·唱响平昌”系列原创新歌,在经典与原创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让“父亲”的情感内核与平昌的乡土情怀深度交融。
“将高雅音乐会放在乡村举办,本身就是对《父亲》艺术理念的传承。”负责人强调,罗中立当年正是从平凡劳动者身上发现了震撼人心的美,如今平昌县将艺术舞台搬到田间地头,打破了高雅艺术与乡土社会的界限,让艺术真正回归生活、回归群众,以音乐为媒介,将《父亲》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回馈给这片孕育了艺术原型的土地与人民。
多元矩阵联动:全方位解锁“父亲文化”新体验
除主音乐会外,平昌县精心策划了“我和父亲的合影”摄影展、“感恩父爱”主题诗歌朗诵会、“父亲的活路”农事体验等6项配套活动,构建起立体多元的“父亲文化”体验矩阵,从视觉、听觉、触觉到味觉,让公众全方位感受“父亲”精神的丰富内涵。
“我和父亲的合影”摄影展(9月底启动):面向全国征集记录父子(女)深情的摄影作品,以镜头语言诠释“父亲”的坚韧、付出与慈爱。通过个人家庭记忆与集体文化记忆的融合,让每个普通人都成为“父亲文化”的参与者与创作者,使“父亲原乡”成为致敬父爱、传承美德的精神高地。
“感恩父爱”主题诗歌朗诵会:在全县中小学广泛开展,以诗意表达咏诵父爱伟大,将文化传播与德育教育相结合,让“父亲”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传承的种子。
“父亲的活路”农事体验(9月20日-10月8日):作为最具创新性的活动,平昌县在“巴山美村·父亲原乡”设置专属体验区,邀请游客参与扁担挑水、手工制豆腐等传统农事。通过亲身实践,让城市人群感受父辈劳作的艰辛与传统农耕文明的智慧,更深刻地理解《父亲》油画背后的文化重量。
“我给父亲唱首歌”音乐秀:采用“公开征集+线上展播”模式,面向全国吸引全民参与,借助各级媒体与网络平台扩大传播半径,让“父亲”的情感共鸣突破地域限制。
“父爱如山・水墨传情”美术创作:组织专业画家以传统水墨形式演绎父爱主题,既传承《父亲》油画的精神内核,又以东方美学拓展艺术表达边界,实现现代油画与传统水墨的跨时空对话。
“父亲的味道”美食文化活动(9月29日-10月8日):以味觉为切入点,精选镇龙瓦灰鸡、江口青鳙、驷马豆瓣等平昌特色食材,打造“父亲的味道”主题美食。“美食是最易引发情感共鸣的载体,我们希望通过熟悉的味道,唤起人们对父爱、对家乡的温暖记忆。”主办方负责人说。
四大优势赋能:平昌书写文化传承与创新新答卷
作为《父亲》原型人物的故乡,平昌县在打造“父亲文化”品牌上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平昌县文联主席刘静介绍,这些优势为文化活动的落地与文旅品牌的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地缘优势:原型人物邓开选是土生土长的平昌人,这一独特身份让平昌与《父亲》建立起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成为“父亲原乡”最核心的身份标识;
文化传承优势:多年来,平昌持续挖掘“父亲”文化内涵,不仅建成“巴山美村・父亲原乡”实体阵地,更连续举办传承父亲精神座谈会、主题音乐会等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实践经验;
品牌基础优势:“父亲原乡・醉美平昌”已成为平昌标志性文化IP,在省内乃至全国形成一定影响力,为此次系列活动奠定了广泛的受众基础;
学术支撑优势:通过前期举办的多场学术研讨,平昌已形成一批关于“父亲文化”的研究成果,为品牌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确保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准确性。
从油画《父亲》中农耕时代的“父亲”群像,到平昌县打造的当代“父亲文化”盛宴,变的是文化表达的形式,不变的是对勤劳、淳朴、坚韧精神的传承与礼赞。这个秋天,平昌正以艺术为笔、乡土为纸,书写着文化赋能文旅、经典照进现实的生动故事。诚邀各界人士走进“父亲原乡”,在艺术与生活的交融中,感受一场跨越时代的文化回响。(文/郝斌 图/巴中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