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的温度,是民生福祉的重要刻度;医患关系的和谐,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基石。2024年夏末至2025年秋初,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人民医院以“十个多一点”暖心行动为抓手,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深度融入医疗服务全流程,不仅破解了群众就医的“急难愁盼”,更以县域医疗服务的创新实践,为新时代基层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通渭样本”。
医护人员耐心为患者提供咨询服务
从理念践行到行动落地,定西市通渭县人民医院紧扣甘肃省卫健委“多一点关怀、多一点用心”的服务导向,跳出“就医疗谈医疗”的传统框架,将人文关怀作为医疗服务的核心底色。通过全员化的职业素养培训,让“微笑服务”从形式化为常态化,让“通俗沟通”从要求变为自觉,把患者从“病历上的名字”还原为“被尊重的个体”。患者服务中心的“一站式”服务,更是打破了部门壁垒,以主动服务破解“来回跑、绕弯路”的就医痛点,让医疗服务超越技术层面,成为传递民生温度的纽带。
强内涵优流程 以“效率革命”拓展医疗服务深度
定西市通渭县人民医院始终以患者健康需求为导向,精准发掘就医流程中的难点堵点,通过政策落地、数字赋能、服务创新三重发力,构建高效便捷的诊疗体系。
取药窗口
政策落实减负担:积极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严格执行“一次挂号管三天”政策,在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切实减轻群众就医经济与时间成本,保障医疗质量安全。
数字服务提效率: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线上服务,实现挂号、缴费、报告查询、云胶片查看全流程线上化;在医生诊室安装网上收费设施,患者在医生开具检查单或药品处方后,可直接在诊室完成缴费,彻底减少“往返跑”环节。
创新举措解民忧:推出“有事码上说”即时反馈平台,在院内公开院领导、患者服务部及总值班人员联系方式,患者通过扫码或电话即可实时提出意见诉求,实现问题“收集—响应—解决”快速闭环;针对长期用药及行动不便人群,推出中药饮片配送上门服务,有效解决取药等待难题。
硬件优化补短板:增设1个结算窗口、2个挂号窗口,优化异地备案流程,实施24小时现场报销、床旁代办结算、“一张纸”门诊医生工作站等便民措施;新增5台自助胶片及报告单打印机、5台自助挂号缴费机,配备24小时自助购物机、轮椅、陪护床、充电宝等设施;在辅助检查候诊区配备候诊呼叫系统,缓解候诊时间长问题;在门诊大厅各楼层设置导医人员,推动窗口科室优化服务举措,全方位提升就医便捷度。
优环境浓氛围 以细节关怀延伸医疗服务广度
定西市通渭县人民医院坚持“环境即服务”理念,通过空间改造、氛围营造、设施完善,将诊疗场所从“冰冷空间”升级为“温馨家园”,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感受舒适与尊重。
打造绿色人文空间:开展“我为医院增添一点绿”活动,动员全院职工参与,在科室、病房、楼道走廊等区域摆放花卉860盆;在所有楼道走廊悬挂贴近患者生活的摄影作品、健康宣教图片及格言警句980余幅,以自然生机与人文气息舒缓患者情绪。
推进环境“五化”建设:实施“亮化、美化、绿化、标识化、功能完善化”行动,完善各类就医标识标牌,在各楼道安装声控灯,确保患者就医路线清晰、通行安全。
保障基础服务质量:所有卫生间对外开放,实行每天定时消毒、随时清洁制度,杜绝“卫生单位不卫生”现象;在各诊疗区合理设置等候场地,增加休息座位,配备饮水机,让候诊过程更舒适。
关注特殊群体需求:专门设置无障碍卫生间、母婴室,为残障患者、孕产妇等特殊人群提供便利,用细节关怀彰显医疗服务的温度与包容性。
重反馈促提升 以“闭环管理”加大医疗服务力度
定西市通渭县人民医院将患者满意度作为服务改进的“风向标”,通过健全反馈机制、完善处理流程,构建“民意收集—问题解决—持续优化”的管理闭环,以群众需求倒逼服务升级。
完善满意度调查机制:定期向患者发放调查问卷,系统收集患者对诊疗服务、就医环境、人员态度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将患者满意度作为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
医院走廊绿化与环境美化实景
畅通沟通反馈渠道:落实院领导接待日制度,面对面倾听患者诉求;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明确医疗纠纷处理流程、内部责任追究流程,确保患者投诉和建议“有人接、有人办、有回音”。
建立持续改进机制:根据患者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服务流程与内容,针对群众反映的堵点、难点问题制定专项改进方案,确保每一条建议都转化为服务提升的具体举措,不断增强患者就医获得感。
患者送锦旗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卫生健康局负责人表示,通渭县人民医院“十个多一点”暖心行动,是基层医疗机构践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理念的生动实践。从优化流程到改善环境,从人文关怀到反馈闭环,每一项举措都紧扣群众“急难愁盼”,不仅提升了医院服务质量,更为通渭县医疗卫生系统树立了标杆。下一步,通渭县卫健系统将以县人民医院为示范,推动更多医疗机构深化服务创新,聚焦群众就医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持续发力,不断完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让优质、高效、暖心的医疗服务覆盖更多群众,为推进健康通渭建设、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提供坚实保障。(文、图/刘峰、张孜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