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见证新甘肃 > 正文
首页>记录中国

​什川古梨园:黄河之畔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在黄河臂弯里,群山环抱中,什川古梨园宛如镶嵌在黄土高原的一颗翡翠。自明代嘉靖年间的数百年来,当地劳动人民巧妙利用黄河沿岸的独特地形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演进出“高田下川,梨园镶嵌”的立体农业模式,创造了“世界第一古梨园”的绿色奇迹,呈现出一部活态的农耕文明史。

今年5月,什川梨园迎来了一份特殊的“丰收”——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将之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这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土也因此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什川古梨园并不只是一片普通的果园,而是一个由悠久历史、独特环境、农牧资源、农耕技艺和乡土文化等要素构成的农林复合系统,是一个集生态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于一体的杰出范例。

年轮刻痕:千年历史的筚路蓝缕

什川镇梨树种植始于汉代(公元前202—220年),成规模种植可追溯到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到了清代,当地果农利用河畔地理条件改进水利设施,大量修造兰州水车让梨园得到了黄河水的灌溉,种植规模迅速扩大。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果农又掌握了独特的杜梨砧木资源和高位嫁接技艺,梨的种植逐步由自产自销转变为当地的主导产业。

同时,母亲河年复一年为什川镇带来泥沙和养料,河谷面积的扩大为粮食、蔬菜等间作、放养山羊和鸡鸭等畜禽提供了有利条件,初步形成了多样化的生态复合种养模式。到清末,梨园面积已达130多公顷。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古梨园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

如今,古梨园中依然挺立着9423株百年以上古梨树,其中2600余株树龄超过300年。2014年古梨园保护中心以一一建档挂牌的方式进一步落实对古树的保护,并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定期开展古法农耕技艺传承与现代管护技术结合的培训,帮助古梨园系统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了更精准保护,古梨园保护中心委托专业技术公司,花了两年时间对什川古梨园百年以上古梨树信息进行调查摸底,采取GPS坐标定位的方式对9423株古梨树重新定位、挂牌,这张牌子就是树的身份证,上面清楚地标注了树的品种、树龄、管护人姓名等信息。”皋兰县古梨园保护中心干部韩磊介绍说。目前,古梨园3939亩核心保护区已形成网格化、规范化、信息化的管护模式。

生态润养:群山河畔间的基因宝库

什川古梨园不仅是农业生产场所,更是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宝库。这里是全球稀有的冬果梨和软儿梨的古梨树种质资源原生境保存地,园内还拥有20多个北方主要栽培梨品种和野生杜梨,堪称我国北方栽培梨的活态基因库。不仅为梨树栽培和科研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库,更因其经历了上世纪工业化革命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成为研究黄土高原农业气候变化的“活标本”。这些珍稀古老种质通过嫁接,不仅惠及我国黄河流域,还远播东亚和北美等梨产区,造福世界。

古梨园系统具有丰富的食物网和农田生物多样性:在梨树林下间作的粮食作物包括玉米、小麦、豆类、薯类等农作物,间作的蔬菜有大白菜、兰州百合、辣椒、西红柿等,间作的中药材有当归、黄芪、党参等,以及绿肥作物黑麦草、紫花苜蓿、毛叶苕子等。林间放养的动物有兰州大尾羊、乌骨鸡、中华蜜蜂等。土壤中还孕育着约350种细菌和460种真菌,与上述作物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稳定的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在此和谐共处,共同演绎着生命的乐章。

古法技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杰出范例

十米多高的梨树就如同空中的“农田”,这种穿梭于十几米高空的梨树间修枝整形、采摘果实的古法技艺,是什川独有的梨园管护技术,也是地方特色农耕文化之一。能够熟练使用云梯的果农被称为“天把式”。

70岁的魏周言是村里有名的“天把式”,有着40多年的种梨经验,他扛着长长的云梯,步伐稳健地走向自家的梨树。爬上云梯顶端,他的动作轻盈流畅,就像一位在空中漫步的舞者。他腰间系着工具袋,手中拿着剪刀,开始修剪树枝。“这些老梨树就像我的孩子,得精心照顾。”他一边修剪,一边说道,“修剪树枝能让梨树通风透光,来年果子才长得好。”遇到较远的树枝,他侧身探身,动作一气呵成、毫无惧色。2008年,“天把式”技艺正式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也确定了“天把式”传承人,这不仅是对这门技艺的认可,更是对什川古梨园农耕文化的保护。

数百年来,一代代果农攀上数丈高的云梯,以过人的胆量和技艺为梨树整枝、疏花、授粉、吊枝,用辛勤的汗水滋润着梨树开枝散叶、孕育果实。除此以外,果农们还总结出一整套顺应自然的病虫害防控技艺:春季掸花,唤醒沉睡的花朵,让它们在春风中尽情授粉;夏季堆沙,给梨树根部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秋季抹泥,为树干穿上“防护服”,抵御病虫害;冬季刮皮整枝,去除枯枝,让梨树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来年的生长。

长期的农业实践中,这里也构建起独一无二的复合种养模式,根据不同植物对地上光热及地下水肥资源的不同需求,促进植物间良性竞争,使农业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山羊、鸡鸭取食梨树下的杂草、昆虫,为人们提供新鲜的奶源和肉制品,还可减轻除草防虫的管护负担。这些看似简单的“土办法”,却是几百年实践积累的古法养护技艺复合种养模式,体现了劳动人民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

今天,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殷殷嘱托,全力以赴落实总书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在当地政府的大力主导下,梨生产专业合作社为当地果农统一提供农资购买、梨树生产管理技术培训以及梨果产品销售、运输、贮藏等服务,在遵从古法种植的基础上,建设了农产品生产、储藏、加工及销售为一体的基地。梨花节期间,万亩梨花竞相绽放,如云似雪,吸引着八方游客。沿着黄河岸边的梨园小径,游客如织,笑语盈盈。丰收时节,金黄的梨子挂满枝头,果香四溢,诉说着丰收的喜悦。依托享誉全国的冬果梨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软儿梨,农户通过开发梨膏、梨汁、冻梨、果脯、果醋等系列产品,实现了梨果从“论斤卖”到“论瓶卖”“论盒卖”的飞跃。历史、生态与人文的传承共同绘就了一幅文旅农融合的和美画卷。

什川镇镇长陈大旭介绍,什川镇已通过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联合体,对软儿梨、白兰瓜等特色农产品实施标准化加工与品牌化运营,实现从分散经营向全产业链升级。通过统一品质标准、创建地标品牌、拓展电商渠道等措施,带动农户每亩梨园收益从3000元跃升至8000元,增收效益显著。

在这之中,税费服务的支持也伴随着梨园走过了每一个春秋,近年来,皋兰税务不断完善服务举措,构建起支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长效机制。

国家税务总局皋兰县税务局主要负责人徐文辉表示,“2025年1-8月,什川镇文旅农相关行业共享受各类税收减免政策164.9万元,大大缓解了经营压力。税务部门通过定期开展“健康体检”,利用税收大数据尽早识别涉税风险,引导市场主体合规经营,助力古镇擦亮文旅品牌。”

当游客接过印有税宣二维码的梨花书签,当农户把税费优惠政策张贴在梨园门口,税费服务的温度也已浸透每一颗待摘的果实,为这和美画卷增添一抹耀眼的“税务蓝”。(国家税务总局皋兰县税务局:徐文辉、王泽言、杨玉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