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召开“民族团结示范引领”专场新闻发布会,系统展示全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实推进“同心家园、精神家园、幸福家园”建设的实践与成果。州委统战部、州民族宗教委、浙江驻阿坝州工作队、州委宣传部、壤塘县相关领导出席介绍了有关情况。
同心家园:筑牢民族团结制度与阵地根基
阿坝州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引领工作纳入全州高质量发展“1610”系统部署的核心位置,构建起“1+1+3+N”的法规政策体系,并严格落实“两个纳入”“三个赋予”等要求,建立了市县乡村纵向联动、跨区域跨部门横向协作的工作机制,层层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
同时,全域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大行动”,高标准打造“民族团结广场”“石榴籽驿站”等实体阵地2000余个,培育“石榴籽网格员”3000余名深入参与基层治理,形成了“一核引领、四区联动、全域覆盖”的创建工作格局。目前,全州已成功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16个、省级121个,创建数量位居全国和全省前列。
浙江驻阿坝州工作队将援建工作作为夯实“同心家园”的重要抓手。“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援建资金33.73亿元,实施项目819个,并派出62名干部及784名专业技术人才支援阿坝建设。援建资金和项目持续向民生与基层倾斜,通过“组团式”教育医疗帮扶、建设就业工坊与帮扶车间、开展“温心守护”公益项目等一系列举措,有效帮助4.3万余人实现就业,1600余名群众受益于免费手术康复项目,以扎实的帮扶成效凝聚了民心。
精神家园:厚植中华民族共有文化底蕴
阿坝州深入实施“石榴籽同心筑梦”工程,大力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挖掘“牦牛革命”等红色史实,提升打造“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等13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创作推出《金色的鱼钩》《辫子魂》等一批红色文艺精品,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
近三年来,映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累计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已成为全国极具影响力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窗口。此外,全州将国旗、春节等中华文化符号有机融入城乡建设中,着力打造“一县一节一品”文化品牌,成功举办雅克音乐季、古城花灯会等大型文体活动300余场,惠及群众260万余人次,显著提升了优秀传统文化和民俗节庆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的感染力。
州委宣传部牵头开展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三个意识”教育,组建370人的藏汉双语宣讲人才库,依托马背宣讲队、“石榴籽”百姓宣讲团等载体,以“文艺+宣讲”等生动形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同步编印发放汉藏双语读本,并结合马尔康锅庄节等群众活动开展各类文体赛事2000余场,将红色电影《天宝》纳入“开学第一课”等内容,在潜移默化中筑牢各族群众的思想共识。
壤塘县则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纽带,不断丰富“精神家园”的时代内涵。积极与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合作,创新推动唐卡与高温瓷绘工艺融合,打造跨地域文化融合典范;组织壤巴拉非遗艺术展走进北京、巴黎等20余个国内外城市,相关文创产品亮相卢浮宫国际展会,纪录片《唐卡画师之乡》在日本成功公映,以开放自信的姿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深化了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认同”。
幸福家园: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阿坝州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实施“石榴籽工程”六大行动。计划投入15亿元资金用于提高城乡低保人员、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的补助标准;组织9474名干部与宗教界人士开展“联心同行”结对联系,常态化进行走访慰问、化解矛盾、解决诉求;搭建“爱心爸妈”助学结对机制,9013名“爱心爸妈”为7362名儿童送去温暖与关爱;出台并落实一系列就业促进政策,助力5491名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稳定就业,发放创业补贴3793万元;持续实施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年均减轻农牧民医疗负担约4600万元,全方位保障和改善民生。
壤塘县通过文化赋能“幸福家园”建设,探索出非遗产业“一园+N所+飞地”的发展模式。投入1.2亿元建成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成功带动1200余名农牧民实现从“牧人”到“匠人”的转变。2024年,该创业园年产值已超过2000万元,助力3000余名农牧民实现人均年增收4000余元。同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历史性突破亿元大关,GDP增速位居全州首位,并将70%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领域,连续5年获评四川省“平安建设先进县”,让各族群众在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中共享实实在在的幸福成果。
阿坝州正以“三个家园”建设为路径,持续书写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新篇章,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雪域高原常开长盛。(文/张振;图/阿坝州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