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视讯 > 正文
首页>记录中国

​福建永定:“鼓”“柿”长虹 “柿”界共富

金秋的永定,柿子红得像火,客家人的笑脸比蜜还甜。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大溪乡天垣山,果农张凤玉提着篮子摘下最后一串苹果柿,筐里的果子橙红如釉,映得她眼角皱纹都泛着光:“今年柿子行情非常好,供不应求,普通的柿子平均卖到2.5元/斤,苹果柿卖到5元/斤,卖到爆款的大城市的柿子茶饮品用的柿子全部是我们村供应的,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

每天清晨6点,永定区大溪乡莒溪村16处红柿收购站点已是一片繁忙,独特的地理优势保障了大溪柿子的品质,收购站内,竹筐叠成小山,橙绿相间的柿子如玛瑙般堆叠其间,分拣员们手指翻飞如蝶,将柿子按大小、色泽细细分类——圆润饱满的“苹果柿”被打包后发往全国各地。

“从8月18日开始收购,已经收了25万斤左右,主要销往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收购商游敏介绍。

鲜果的外销与熟果的加工严丝合缝,在永定区大溪乡马齐岽红柿专业合作社的柿饼加工厂里,削皮、晾晒、烘烤、包装一条龙生产线正开足马力。合作社负责人游志陆展示着刚出炉的无硫柿饼:“这种柿饼保留了天然甜糯口感,在线上线下卖到20元/斤,是鲜果价格的6倍!”

远处,万石村永源楼内传来“咚、咚、咚”三声鼓响——那是大溪大鼓的独特节奏,声音能传三里远,正是客家人“唤醒睡狮”的千年传承。李前鑫是永源楼的“老板”,几年前,看到了土楼旅游带来的辐射效应,他承包下了这座落空的土楼,开起农家乐,办起篝火晚会。白天,游客跟着学晒柿饼、打糍粑,看阳光在柿子上跳跃;夜晚,篝火燃起,《七月火把节》的旋律里,村民与游客手拉手踏歌,欣赏铿锵有力的大鼓表演,时紧时慢的节奏像极了战鼓催春,火光映着土楼斑驳的墙,像极了客家人五百年传承的“鼓”之坚韧、“柿”之甜蜜、“虹”之希望。这一方天地,更让25位村民有了常年营生。

“现在每天接待游客量大概500-1000人,最高峰每天3000人,一年收入超过500万元,我们还带动了村里的25位村民闲时就业,1小时18元,村里的大鼓队来这里表演一次就有300块的收入。”李前鑫说。

从鲜果到柿饼,从柿饼到文旅,大溪乡的“甜蜜链”越拉越长,坑头村的土楼沟内三十余座土楼依山而建,红柿林漫山遍野,游客穿梭其间,摘柿、晒饼、听孝善家训。当地村干部介绍,去年人均纯收入1.85万,村集体收入破14万,生态停车场和展览馆一建,游客量涨了三成,年轻人带着手艺回来了,土楼变民宿,柿林成课堂。最妙的是土楼间的“鼓阵”:每逢节庆,村民们扛着大鼓从各楼涌出,打鼓者身着白唐装、系红腰带,敲锣合钹者紧随其后,三步进两步退的步伐踩着“长锣”“太平天”的鼓板,声浪震得土楼墙砖都微微颤动,连老屋门前池塘的鱼都跃出水面,成了“地动山摇”的活态非遗。

如今,作为永定区优质红柿的核心产区,大溪乡的柿子产业已形成“鲜果+加工+文旅”的全产业链。全乡种植面积达1.2万亩,年产量3915吨。历经500年驯化栽培,永定红柿于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柿子红时,不只是丰收的季节,更是希望的季节。这方“柿”界的美好,正随着乡村振兴的春风,飘向更远的天地——那里,有产业兴的盼头,有生态美的盼头,更有生活富的盼头。

“‘鼓’是客家人的筋骨,大溪大鼓作为龙岩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宋代,与客家文化紧密相关;‘柿’是五百年的农耕魂,甜得粘嘴的柿子承载着丰收的喜悦;‘虹’是乡村振兴的梦,我们造‘鼓柿长虹’的IP,就是要让这方‘柿’界,既有产业的实,又有文化的韵,更有共富的美!”永定区大溪乡党委书记胡立峰如是说道。(文、图/熊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