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AIGC)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地方文化品牌注入了新的叙事动力与表达方式。立足地方文化品牌,针对当前AIGC在地方文化品牌表达中面临的技术主义导向、叙事权力集中、文化内容同质化以及情感共鸣缺失等核心问题,主张将人的价值、地方情感与文化主体性置于技术应用核心位置,提出从叙事逻辑、叙事内容、叙事结构与叙事情感四个方面开展研究,旨在实现技术赋能与文化主体性之间的协调统一,为构建具有人文温度与在地精神的地方文化品牌叙事机制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启示。
一、引言
地方文化凝结着特定区域的历史沉淀、社会经验与审美趣味,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地域风貌与集体情感,是国家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文化品牌作为在某个文化领域塑造的具有独特价值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现象,体现了该地域文化的特色与核心竞争力,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数字媒介快速发展的语境下,地方文化品牌传播正经历由静态展示向动态叙事的深层转型,以短视频、社交媒体等平台为代表的数字媒介使地方文化品牌在跨地域传播、情感共鸣与用户共创等方面获得前所未有的动能。AIGC技术的兴起加速了这一演进过程,通过算法驱动实现对文本、图像、音视频等多模态内容的高效生成,显著提升了地方文化品牌的传播效率与表现张力。然而,AIGC技术在重塑文化内容创作模式与体验样态的同时,也在实践应用中引发了诸多值得警惕的问题。基于此,聚焦以人为本的AIGC技术赋能,将人的价值、文化主体性与情感表达嵌入内容生产流程之中,探索AIGC语境下地方文化品牌叙事机制重构,为地方文化品牌数字化传播与技术应用的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支点与实践策略。
二、地方文化品牌叙事面临的困境
当前,AIGC技术在地方文化传播中应用日趋广泛,从图文生成、视频编辑到虚拟主播和AI创意策展,地方文化品牌表达形式不断丰富。然而,在技术快速普及的过程中,地方文化品牌叙事实践中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一)文化内涵的技术异化
AIGC由于机器属性局限,现阶段缺乏深度思考能力,注重视觉表现而更容易忽视文化内涵独特性。内容生成过程中,传统文化内涵被稀释为算法可识别的视觉元素,文化沦为符号拼贴与视觉包装的素材库。地方文化原有的历史脉络、情感张力与社会记忆在标准化生成模板中被扁平化处理,文化叙事由深层人文叙事滑向浅层景观制造,失去应有的文化厚度。
(二)地方特色的内容同质化
AIGC训练模型多以主流数据语料为基础,缺乏对地域文化细节的识别能力,模板化生成逻辑削弱了地方文化独特表达能力。在具体叙事中,不同地方文化的风俗语境被算法统一处理,多个地方文化品牌因模板化运营产生严重同质化。AI重构“节庆文化”时出现相似的视觉意象、用词模板与叙事逻辑,形成“千县一面”的表达,地方文化独特性被消解。
(三)叙事权力的平台集中化
地方文化在平台传播结构中面临边缘化问题。平台算法主导的推荐逻辑倾向于强化流量叙事、热点结构和兴趣偏好,使具有深度与差异性的文化表达被边缘化。这种权力结构将地方文化推向传播边缘,使其在数字语境中沦为“内容客体”而非叙事主体,削弱了其在公共空间中进行文化自我表达与认同构建的能力,导致地方文化话语权的进一步流失。
(四)情感共鸣的叙事温度缺失
AIGC虽能生成符合语法与叙事逻辑的内容,但在情感识别与文化感知层面滞后。缺乏情感共鸣的内容呈现“形式优美而情感空洞”的特征,难以唤起用户真实情绪体验与文化共情认同。在强调文化温度与身份归属的地方文化叙事中,AIGC缺乏对地方集体记忆、社会情感的深度理解,导致叙事效果扁平化与机械化,失去文化传播应有的人文关怀。
三、人本AIGC语境下地方文化品牌叙事机制的重构路径
在AIGC深度参与地方文化传播的实践中,既有的叙事模式已难以满足文化主体性表达与情感深度建构的需求。面对技术逻辑与文化逻辑之间的张力,亟须从叙事逻辑、叙事内容、叙事结构与叙事情感四个维度,构建以人为中心的叙事重构路径,以回应当前地方文化品牌叙事中面临的共性困境与现实挑战。
(一)叙事逻辑重构:从工具中心转向文化主体中心
面对AIGC的叙事逻辑变革,地方文化品牌需突破“内容效率优先”思维,将文化主体性置于核心。传统AIGC易忽视地方文化的语境复杂性与价值多样性,人本逻辑强调确立文化主体表达主权。地方文化机构可借AIGC组织社区成员参与故事构思与素材采集,让AI吸收民间文化知识,使生成内容成为反映社区情感与生活的“在地表达”,实现从“用AI讲故事”到“让主体借AI讲自己的故事”,赋予技术文化实践价值。
(二)叙事内容重构:深耕地方文化语义
AIGC内容生成本质是“语义复现”,助力地方文化品牌深耕语境与文化沉淀。AIGC依照通用语料与标准化模板生成内容,虽然提升效率,却极易简化文化语义、消解地域差异。为此,重构需从语义层面推进,激活地方文化独特表达,可建地方语料库、图像档案库与口述历史数据集,为AI提供在地知识,避免同质化。如四川眉山建“三苏文化知识图谱”,作为AI训练基础,使其生成内容具地域文脉。
(三)叙事结构重构:从线性编排到多维交互
地方文化品牌传统叙事多为线性展开,AIGC的多模态生成与交互反馈能力为其提供开放重构路径。首先,可借AIGC同步生成整合文本、图像、音视频,构建融合叙事结构;其次,融入用户参与机制,用分支叙事、多结局等设计让用户拥有“选择权”,形成共创叙事共同体,如地方文旅短剧引入AIGC剧情问答系统,动态生成情节。此外,结合VR、AR技术构建“时空穿越感”叙事结构,能让受众在沉浸场域体验文化记忆,延展叙事空间。
(四)叙事情感重构:从算法机制到共情构建
AIGC内容生成高效、形式丰富,却存在情感表达缺陷,传统机制难以捕捉地方文化的情感张力与人文语境。情感重构需实现“技术逻辑”到“共情转向”。AIGC走向“共情驱动”,需提升情绪识别与语境理解、建构有温度的故事机制、实现从感官刺激到文化认同的情感触达,在共情表达方面可以从《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成功实践中汲取经验,将地方文化符号拟人化叙事,生成更感性的叙事内容,实现更具温度的情感交互,有效激发观众的文化认同。
AIGC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介入文化内容的生产机制,推动地方文化品牌叙事进入由技术逻辑与文化逻辑双重驱动的复杂语境。从更广阔视角看,“人本AIGC”不仅是地方文化品牌叙事机制的优化路径,更是服务文化多样性激活与记忆延续的价值转向及方法论革新,当前研究侧重技术演示而欠缺叙事机制系统建构与文化深度介入,未来需跨学科开展实证探索并依托制度、平台与社会共识落地,以推动技术与文化协同共生,塑造具人文关怀的智能传播时代。
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人工智能+”赋能非遗数字化传播创新发展研究(S202410554076)阶段性成果。(文:朱雪梅、吕阳、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