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2025成都市人工智能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多智能体与群体智能产业发展专题会议在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举办。
本次会议以“推动多智能体与群体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落地”为核心,邀请战略科学家、学科带头人、产业专家与政策制定者齐聚一堂,围绕多智能体协同学习、群体决策优化、分布式感知与控制、人机混合智能等关键议题展开开放交流和闭门研讨,旨在推动跨学科技术融合、构建自主可控平台生态、加速高端人才集聚,为成都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从链到群,成都AI产业生态加速跃迁
人工智能是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多智能体与群体智能是推动新一代智能技术的重要方向,对促进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成都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施“立园满园”行动为抓手,以“链长制+专班”推动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强链延链补链,不断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实现从企业数量集聚,到构建融通开放的产业生态;从单链推进,走向跨链协同、区域联动的大集群发展。
会议伊始,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全面介绍了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政策支持体系及未来规划,为参会嘉宾搭建产业认知框架,凸显成都推动多智能体与群体智能产业发展的决心与基础。成都自2022年开始就将人工智能作为全市重点产业链专班推进,围绕“1+3+1”发展体系,以AI芯片为核心,以算力、算法、数据为基石,以场景应用为牵引,构建起覆盖研发、生产、服务全链条的产业生态,在多智能体和群体智能领域已形成良好的技术和产业应用基础。
专家齐聚,碰撞群体智能前沿火花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青年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中坚力量。无论是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还是应用创新的快速迭代,青年研究者和创业者都扮演着关键角色。
会议邀请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成都市科技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秦小林,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硕)士生导师,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杨新两位青年专家,围绕多智能体与群体智能领域的技术前沿、科研成果转化路径及青年人才培养等方向展开主题分享,展现行业新生力量的创新视野。
秦小林围绕人工智能发展机遇与挑战带来了分享。他介绍了大模型、多智能体、空间智能等热点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指出技术自主可控与场景定制化、资源优化与风险管控、规模化渗透与数据价值闭环等中国AI领域重要趋势。最后他从创新生态、场景开放、数据要素、人才制度、治理标准等维度对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进行了展望。
杨新聚焦“认知计算与群智协同”展开分享,他指出群体智能是“AI 2.0时代”核心科学问题之一。持续学习旨在让智能体“记住学过的、学好以后的、改进之前的”。他还对联邦学习这一群体智能新兴研究方向进行了介绍,强调通过联邦大小模型协同,大模型增强小模型的泛化能力,小模型反哺大模型领域知识,可以让大模型“越用越懂行”,小模型“越用越懂你”。最后他还介绍了群智协同技术智能体工厂、医疗判断、空地协同系统等领域的场景应用。
产学研用,创新生态组团亮成果
9月22日,成都市重点产业链建设工作推进会召开,提出要围绕产业聚链提能做好终端产品文章、要围绕产学研用协同做好科产融合文章、要围绕产品技术应用做好场景驱动文章等工作要求。
在此背景下,本次活动积极响应会议精神,汇聚科研机构、龙头企业、中小企业等创新主体,集中展示多智能体与群体智能领域的产学研用融合成果,为产业生态协同发展搭建桥梁。
天府绛溪实验室先进计算中心副主任吴怀谷、锦发边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TO吴昕围绕“创新策源、成果转化”,分享了多智能体协同及具身装备的自主智能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搭建及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的实践经验,助力构建从科研到产业的闭环体系。
腾讯开悟运营负责人汪文俊与清华大学助理研究员于超以“产业协同、人才引育”为主题,介绍了多智能体技术产业应用、产学研合作机制及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强化学习驱动的无人机自主决策。
百度西南政务解决方案总监陈凌云与四川鸿通盈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金荣聚焦“产业协同、场景应用”,分享了具身智能在智能制造、城市治理等领域的场景落地案例,为参会者提供可借鉴的产业实践方案。
自去年中国多智能体应用大会首发落地以来,成都围绕多智能体与群体智能产业持续凝聚域内外专家创新合力,立足成都打造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人工智能特色产业赛道,共探群体智能创新发展高地的发展路径,助推产业链从“链的聚势”到“群的跃升”,为高质量发展增动能强支撑。
今年,2025(第二届)中国多智能体应用大会也将于12月在成都举办。展望未来,成都正不断依托扎实的科研底蕴和产业基础,发挥超大城市规模市场和丰富场景优势,打造全国领先、独具特色的多智能体与群体智能创新策源地,建设高效协同、智能涌现的城市智能生态。(文/郝斌;图/活动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