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税改看四川 > 正文
首页>记录中国

自贡:酥皮裹住老味,税暖月圆时光

“桂香漫阶时,月圆近眼前。”中秋将至,自流井东兴寺老电业局斜坡上,“王麻籽糕点坊”的甜香漫过晨雾。那块印着“老字号传统糕点”的招牌,边角刻着岁月磨痕,却如熟友,迎候寻味人——藏着廿九载手工甜意,更藏着舌尖技艺的传承。

走进店铺,烟火气裹着麦香与糖香扑面而来。揉面的案板沾着细白面粉,烤箱热气里飘着白芝麻焦香,每款糕点都带着“老手艺”的印记:麻饼选粒粒饱满的白芝麻,铁锅小火慢炒至指尖一捻生香,再裹祖传比例椒盐糖馅,烤至饼边泛浅黄方成;花生糖沿用土法熬糖,糖稀熬至“挂勺成丝、入口即化”,拌鲜花生仁趁热压切,才留咬下时“咔嚓”的酥脆。

寻常土豆面包也见功夫。土豆泥得细细碾匀,和面团揉在一处发酵,烤后满是软乎乎的质感,土豆泥的绵柔裹着面香。后屋作坊里,王师傅指尖在酥皮上轻转,捏出匀整褶子,每叠一层都迎光细看,生怕擀得不够薄。“酥皮要叠九层,每层得薄如蝉翼,包馅要‘轻捏慢转’。”他手上力道不松,“这是父亲手把手教的,我十五岁蹲他摊旁递面团、数芝麻,看着他把炒香的白芝麻裹进糖馅。铁锅底的焦香,就是我对‘老手艺’最早的记忆。”

从1991年小摊到如今“前店后坊”,“王麻籽”规矩半分未改:馅料手工拌匀,酥皮层层叠薄。从前火候凭老师傅手贴炉壁感温、鼻尖嗅香辨色;如今换成智能烤箱,对完美火候的讲究依旧。就连包月饼的油纸,也沿用定制糙黄油纸。王师傅捏着油纸抚过纹路:“爹说,这纸能锁香。现在年轻人爱精致包装,可老客就认这纸,一摸就想起小时候攥着糖纸舍不得扔的模样。”

最能承载这份传承的,是中秋酥皮月饼。糙黄油纸一掀,酥皮如碎月簌簌落,露出内里惊喜。专为不吃肉的长辈准备的双麻味最是贴心,馅料按老方子调得咸香适口,椒盐的鲜醇裹着淡淡的麦香,不油不腻,老人们总说这味“吃着舒服”;牛肉味要选新鲜牛腿肉剁成细粒,加八角、桂皮等料慢炒出香,馅足味浓,咬着能尝到肉粒的扎实感——每枚月饼都藏着“慢工出细活”的匠心,这口掉渣的甜,正是自流井人记忆里团圆的底味。

“十个双麻味儿的!”“苏式牛肉再来五个!”……铺内吆喝声织就节前热闹市井图景。王师傅左手擦汗,右手仍捏酥皮,案板堆满刚包好的月饼,油纸散着熟稔的粗粝感。他眼角带笑,虽忙得脚不沾地,心里却格外踏实。

排队人群中,有吃“王麻籽”长大的中年人,有等着给外地儿女寄月饼的老街坊,也有特意绕路寻老味的年轻人。王师傅手上不停,偶尔跟老街坊搭话,语气松快:“以前这时候最犯愁,月饼销量好,发票不够用,得特意跑办税服务大厅领。现在好了,手机上操作就能开电子发票,别提多方便!不止开票省事,税务同志的服务也没断过,中秋旺季前总会提前上门辅导,帮我们解决涉税事宜。”

不为涉税事宜分心,王师傅才能全劲扑在老手艺上:选油纸细比厚度,裹月饼捏实边角,连烤箱火候都盯得更紧。在他心里,每枚月饼的酥皮都叠得匀实,才不辜负老街坊认准的“老味道”。

旁侧,刚买月饼的李阿姨给外地女儿打电话,声里满欢喜:“妈给你寄两盒油纸裹的月饼,收到赶紧尝,别等酥皮掉满快递盒咯!”电话那头的笑声混着店里的甜香,成了中秋前最暖的旁白。王师傅一边调整酥皮褶子,一边轻声说:“做糕点靠良心,不为杂事分心,才能一门心思把月饼做好——有这份安心托底,老味道才守得稳。”

如今中秋近,店里酥皮月饼日销两千余枚,日销额破万。一位老客手提月饼笑着说:“我小时候拽妈衣角来买,现在娃拽我衣角来——他说这月饼酥皮,和我讲的‘小时候味道’一模一样!”王师傅听着,手上动作没停,他知道,自己守着的不只是一家小店,更是父亲传下的手艺,是老片区人的舌尖记忆。

又一年中秋,万家团圆时,月饼是舌尖的中秋记忆。风从坡底拂来,携月饼甜、烤箱暖,也携三十余载手艺传承与温情托举。求快年代,“王麻籽”以手作之“慢”,留住时光旧味。(文、图/罗阳阳、黄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