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的共享农庄里,游客们捧着刚采摘的苹果连声赞叹:“好大!好香!好脆!”近年来,小金县依托旅游与农特产品资源,在成都市新津区对口支援下,推动“资源变资本、农民变股民、产品变商品”,以“农业搭台、文化唱戏、旅游增收”打响“纯净小金”品牌,走出了一条特色乡村振兴路。
一个苹果:从果园到农庄的增收密码
十月的小金,海拔2300米至2600米的高原上,苹果迎来丰收季。伴随“中国农民丰收节”举办的苹果采摘季活动刚落幕,“果王”评选成了焦点——沃日镇官寨村果农黄代荣的金冠苹果,经农业专家、美食达人从色泽、大小、含糖量等维度评定,拿下“果王”称号。
今年已种果数十年的黄代荣,18岁便跟着父辈学种果树,家里一株30多年树龄的金冠苹果,每年能产700多斤。“不打农药、不套袋,下雨不摘,用草原牛羊粪施肥,做好修枝梳果,品质自然好。”他说。如今,黄代荣家4亩地种着金冠、红富士等4个品种,老两口打理得井井有条,年产苹果5万多斤,靠微信朋友圈就能卖出,年收入20余万元,供两个孩子读大学、高中。
苹果产业的红火,还延伸出“共享农庄”新模式。在沃日镇木栏村,新津区对口支援复制天府农博园张河村经验,按“党建引领、村级组织、农户参与、市场运作、共建共享”思路,整合资金在1200余亩苹果核心产区建了25栋园林小木屋、100多个生态车位,改造5户非标民宿,打造出“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苹果共享农庄。如今的木栏村,既是全国文明村也是国家森林乡村,形成“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滑雪”全季旅游模式。单沃日镇苹果产业,每年就接待游客10万人次,旅游年收入超1000万元。
一头牦牛:从品种改良到产业闭环的“小金方案”
“牦牛肉刺身你尝过吗?”阿坝州雪犇牧业总经理徐华普最初不敢尝试,可蘸着芥末尝过一次后便爱上——这高品质牦牛,离不开小金县“4218”养殖模式。
作为小金五大主导产业之一,高原牦牛是农牧民主要收入来源,但长期以来,高昂引种成本导致牦牛近亲繁殖、品种退化。为破解难题,小金县探索种牛培育与“共享”双创新模式,而新津区的对口支援让这一模式加速落地。
2024年,依托新津80万元对口帮扶专项资金,汗牛乡枷担湾牧场牦牛良种繁育项目启动。小金牦牛科技小院联合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县科农畜水局组建专家团队,提供全流程育种技术支持。从自主培育种牛到科学共享推广,小金形成牦牛种业产业链闭环:种源创新改良品种,共享机制加速良种普及,既保障企业发展,又让农牧民稳增收,为高原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小金样本”。
一趟研学:从红色生态到文旅融合的新动能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小学语文课本里《望洞庭》的景致,如今能在小金县夹金海子亲身体验——跟着课本去研学,成了小金文旅新亮点。
“国庆前就有游客预订研学名额了。”达维镇“红色夹金,玫瑰藏寨”研学产业基地(一期)项目负责人介绍,目前正加快营地建设,完善住宿、餐饮、安全配套。新津对口支援工作队响应阿坝州“研学之州”部署,立足小金红色文化与生态资源,将研学产业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文旅融合的抓手。2024年投入340万元帮扶资金建研学基地;2025年以夹金海子片区为引爆点,再投870万元帮扶资金,还撬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300万元、生态修复资金195万元推进项目。
该项目通过引导民宿升级、完善研学配套,提升承接成都经雅安至小金及四姑娘山的客流能力,采用“龙头企业+国投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目标打造“夹金山下红色旅游第一村”。目前项目前期工作已完成,同步引入0.5亿元社会资本建设的高端民宿也已运营,丰富了片区业态。
一场跨越9年的“津金”助力
自2016年新津区对口帮扶小金县以来,9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2亿余元,引入社会投资5000余万元,推动“金苹果”“金牦牛”“金玫瑰”“金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两地聚焦群众需求,开办“津金班”、建四姑娘山山地户外急救中心,提供就业岗位1.5万余个,带动1000余人次就业;开设农特产品展销专馆、搭建数字化线上销售平台,累计实现消费帮扶和社会帮扶3600余万元。从“输血”到“造血”,新津与小金携手,让“小金”真正变成了产业兴、百姓富的“大金”。(文/赵小洪;图/黄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