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见证新甘肃 > 正文
首页>记录中国

实干淬炼品质 匠心铸就荣光——记甘肃省劳动模范曾仁福

在45℃的车间里,他像一块磁铁般吸附在技术攻坚现场,额头处滑落的汗珠不断掠过眼眸,但他的眼神依然坚定如炬……从贵州大学毕业时的青涩学子,到铁合金冶炼领域的技术领军人,曾仁福用十余年光阴在钢铁熔炉中淬炼自己。凭借优异表现和突出贡献,2025年,他获得甘肃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执着·跑出成长“加速度”

2012年的夏天,曾仁福怀揣着对冶金事业的憧憬,来到酒钢集团宏兴股份炼铁厂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高温蒸腾的环境下,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钢铁工业的激情与热烈。酷热的夏天,炉前温度高达几十摄氏度,汗水湿透了衣服又被炉火烘干,辛勤的劳作让他疲惫不堪。

“当时真想打退堂鼓。”曾仁福回忆道,“但看到同事们身上发白的汗渍和脸上晶莹的汗珠,我突然明白,这或许就是钢铁人的勋章。”后来,一次大学生座谈会上,炼铁厂厂长的一句话让他铭记至今:“炼铁先炼人,高水平工长背后都是十年磨一剑的沉淀和坚持。”这句箴言像一粒火种点燃了他的信念,也成为他工作的座右铭。

实习期间,曾仁福主动申请加班,利用更多时间学习高炉操作、炉况分析、设备维护等知识。他把值班室当成第二个家,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请教业务难题,观察他们的操作手法,并记录下每一个细节,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经过半年实习期,他快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高炉二助,具备独立操作7号高炉的能力,成为厂里同批大学生中的佼佼者。

2017年,曾仁福调任宏电铁合金公司生产协理,面对硅锰矿热炉的产能瓶颈,他将刚满月的女儿送回贵州老家,开启“驻厂式”攻坚。他带领团队从上百次数据分析中找到“药方”,让日产量提升10%、电耗下降200kWh/t、产量指标突破历史最好水平。

从高炉二助、一助,到铁合金工长、炉长、生产工艺协理、硅锰工艺责工、铬铁工艺工程师和生产工艺责工,曾仁福对工作的执着换来成长的“加速度”,不仅逐步实现职业能力的跃升,还受到了单位和同事们的广泛认可。


攻坚·勇啃生产“硬骨头”

“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每一项技术突破对企业都具有重要意义。”在铁合金生产一线,曾仁福遇到过太多技术难题,但他从不退缩,总是迎难而上。

2020年,宏电铁合金公司铬铁8号炉技改后屡屡“闹脾气”——电极烧结质量差、铬矿熔化性能不匹配、水冲渣系统不畅等问题交织,导致生产陷入僵局。面对“达产达标”的硬要求,曾仁福披挂上阵,来到铬铁产线担任工艺责工,誓要攻克这一难题。“那段时间,我们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工艺优化和设备改进工作,虽然很累,但大家都觉得收获满满。”曾仁福回忆道。针对生产难题,他组织开展电极工艺改进、焦炭粒级优化、低渣比冶炼以及水冲渣优化改造攻关,最终一个月内实现了炉况稳定顺行。

2023年,宏电铁合金公司技改后的两台工业硅矿热炉顺利投产,但随之而来的生产不稳定问题日渐凸显。艰难困境下,曾仁福再次展现“破局者”的担当,从铬铁产线调至高纯硅产线负责生产工作。他积极开展高纯硅矿热炉出炉炉气治理研究攻关,攻克配碳量不准、料过重或者过轻等瓶颈问题,根治了炉前出炉炉气大的难题。他实施产品质量兑现率提升攻关,通过对97硅硅石的研究使用和底吹精炼工艺优化,使优质97A产品质量兑现率由66%左右提升至90%以上、合金精炼成本同比下降35%左右。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坚守和付出。曾仁福说:“技术攻关就像炼铁,要耐得住高温、把得住细节,还要主动担当作为。”


创新·技术进步“探路者”

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曾仁福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勇于突破的勇气。近年来,他先后负责和参与了10余项科技创新项目,参与编制了《PCR钢铁冶炼用铁合金》种类标准,发表论文10余篇,申报专利20余项,已获授权12项。这些成果,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也为铁合金冶炼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他带领团队组织建立7种硅锰经济配料模型及5种铬铁经济配料模型,降低直接用料成本100元/t以上,为行业中硅锰及铬铁冶炼企业经济配料提供了借鉴;开展《铝渣型低渣比冶炼锰硅合金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技术攻关,提高矿热炉炉内熔池活跃性和热制度稳定性,实现钙渣型向铝渣型的转变,冶炼电耗降低100kWh/t以上,锰元素回收率提升1.5%以上。该技术已成为硅锰冶炼行业的技术标杆,为“双碳”目标下的铁合金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经验。

他组织开展《半密闭铬铁矿热炉自动沉料工艺攻关》,冶炼电耗累计降低200kWh/t以上、铬回收率升高3个百分点、捣炉作业率下降80%以上,技术成果经评价为技术成熟度9级,处于国内同领域领先水平,并在甘肃省科学技术厅完成了成果登记。此项技术填补了行业技术应用空白,为企业成功实施甘肃省第一台矿热炉密闭化改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传承·匠心培育“好苗子”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是曾仁福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时至今日,他仍清晰记得初踏生产线时的每一个细节。那时的他在炉况判断和调剂上屡屡失误,是师傅深夜留在操作室和矿热炉旁,手把手教他捕捉炉况的关键瞬间,用彩色笔在记录表上画满了三十多种炉况走势图。师傅总是对他说:“炼铁如炼心,火眼金睛是汗珠子‘喂’出来的。”这份言传身教让他明白,真正的技艺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动作复制,而是把“匠心”熔铸进每个环节。

作为集团公司“样板师傅”,他坚定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在带教大学生王玺玺时,他坚持“实操教学”:从观察电弧光到调节电极,从分析炉况到制定方案,手把手教徒弟“把理论变成手艺”。

2024年,他的徒弟马喜贞拿着专利证书对他说:“师傅,这上面也有您的‘军功章’!”那一刻,他忽然看见时光的重叠。曾仁福说:“企业发展进程中,我们不能做单枪匹马的孤胆英雄,而要在企业的培育、领导的关怀、同事的协作、家人的支持中,让技艺在传承中生生不息,让钢铁般的信念在代际相传中淬炼成钢。”

从“冶金新人”到“技术大拿”,从“普通党员”到“劳模先锋”,曾仁福始终牢记当初的铮铮誓言:“把论文写在现场,把初心融进铁水。”未来,他将继续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企业发展大局,全身心投入合金冶炼事业,带着团队啃更多“硬骨头”,育更多“好苗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张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