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成渝双城经济圈 > 正文
首页>记录中国

​首部《社区综合减灾公共信息标志》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在第36个国际减灾日来临之际,围绕“投资韧性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年度主题,我国应急管理与减灾救灾标准化工作传来重要进展。由全国应急管理与减灾救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07)提出并归口,成都牵头起草的国家标准《社区综合减灾公共信息标志》(GB/T46449—2025)已正式获批发布。此项标准是全国范围内首次针对社区层面综合减灾公共信息标志进行的统一规范,标志着我国基层防灾减灾视觉指引体系建设迈入标准化、系统化的新阶段。

此次发布的《社区综合减灾公共信息标志》,从多个维度构建起一套全面、系统且科学的社区综合减灾公共信息标志规范体系,为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全新且精准的指引。该标准内容详尽且具前瞻性,系统规定了社区范围内综合减灾公共信息标志的基本要求、类型、设计、制作和设置规范。标志类型丰富,不仅涵盖了当心洪涝、当心雷电等自然灾害警告标志,还包含了社区应急指挥场所、应急避难场所等关键功能场所标志,以及疏散方向指示等导向标志,更有社区灾害风险与综合减灾图、疏散线路图等综合性平面图标志,共同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防灾视觉指引系统。设计科学规范,标准严格遵循科学性与规范性原则,确保标志内容清晰、易识别,同时兼顾与社区环境的和谐融合,鼓励在少数民族地区融入当地语言文字,体现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制作确保效用,标准对材料、载体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旨在针对易发灾害类型和标志使用环境不同情况,保证标志信息有效传达。设置醒目安全,标准强调应充分利用社区空间,合理布局、有机衔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吸引居民注意,引导其安全疏散。

《社区综合减灾公共信息标志》是全国首次在社区层面构建标志系统,将带来多方面积极效果。一是显著增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通过规范、清晰的标志系统,居民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社区灾害风险及减灾资源分布,提升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二是有效引导居民疏散逃生。灾害来临时,标志系统能够迅速为居民提供疏散方向和避难场所信息,确保居民有序、安全撤离。三是提升应急响应效率。规范的标志可协助应急救援力量快速定位社区内的关键功能区域,包括消防通道、应急物资储备点等,为救援行动的精准部署与高效推进提供支撑。四是提升城市安全。本标准通过有效协调不同国家、行业标准中的标志应用,为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统一、科学的指导,推动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系统化、标准化发展,从基层筑牢城市安全根基。

此项国家标准的发布,是我国在基层减灾能力建设领域的一项关键性举措,必将对提升社区综合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城市安全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来源:成都市应急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