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见证新甘肃 > 正文
首页>记录中国

​以党建为舵,扬起乡村振兴人才风帆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人才宛如那强劲的风帆,是推动乡村巨轮破浪前行的核心动力。面对广袤乡村对人才的热切期盼,各地组织部门肩负着重大使命,需以高质量党建为指引,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与组织优势,将其转化为乡村人才振兴的澎湃动力,为希望的田野汇聚各方英才,绘就一幅生机勃勃、人才济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精准定位,勾勒人才需求蓝图。当下,乡村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既懂现代技术又善经营管理、还会基层治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稀缺,这已成为制约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精准定位人才需求,犹如绘制一幅精准的航海图,能为人才引进指明方向。各地组织部门应深入乡村一线开展调研,建立健全动态更新的人才需求数据库。聚焦本地特色产业发展,如特色农业种植、乡村旅游开发、农村电商运营等核心领域,以及基层治理现代化、公共服务提升等关键环节,科学制定详细的人才需求清单。明确所需人才的专业技能、工作经验等要求,做到按需引才,避免盲目引进导致的人才浪费与错配。例如,对于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重点引进旅游规划、市场营销、民宿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对于特色农业种植区,着重引进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专业人才。

多元渠道,汇聚天下贤能之士。畅通人才汇聚渠道,是让乡村人才之水活起来的关键。各地组织部门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创新方式方法,搭建多元引才平台。一方面,利用乡情纽带吸引人才回归。成立乡贤联谊会,定期组织乡贤座谈会,介绍家乡发展变化和人才政策,激发乡贤的家乡情怀和返乡创业热情。通过线上引才平台,发布乡村人才需求信息,与在外人才建立常态化联系。探索“党组织牵头 +乡情感召 +政策扶持”的模式,鼓励在外企业家、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返乡投资兴业、到村任职。另一方面,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邀请专家学者到乡村开展技术指导、项目合作。通过举办乡村人才招聘会、校地合作洽谈会等活动,吸引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就业创业。例如,一些地方与农业院校合作,开展定向培养计划,为乡村输送专业的农业技术人才。

系统培育,激发本土人才潜能。本土人才是乡村发展的根基,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乡村有着深厚的感情。系统培育本土人才,能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组织部门要构建全方位的培育体系,筑牢思想根基。将党的创新理论和乡村振兴政策纳入培训内容,通过专题讲座、线上课程等形式,引导本土人才深刻认识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施分层分类培训,根据村干部、后备力量、新型职业农民等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利用各级党校、农民夜校、“田间课堂”等阵地,开展政治理论、农业技术、乡村治理等方面的培训。邀请农业专家、致富能手现场授课,传授实用技能和经验。强化实践锻炼,有计划地选派本土人才到产业发展一线、重点项目现场挂职锻炼。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例如,选派年轻村干部到先进村跟班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安排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农业示范项目,提高种植养殖水平。

优化环境,营造拴心留人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是让人才安心扎根乡村的关键。各地组织部门要从政策保障、事业发展、生活关怀等方面入手,打造拴心留人的“强磁场”。完善政策保障体系,落实和完善向乡村人才倾斜的薪酬待遇、职称评定、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政策。设立乡村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对返乡创业人才给予创业补贴、贷款贴息等支持。健全表彰奖励制度,对在乡村振兴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拓展事业发展空间,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支持人才牵头领办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鼓励人才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担任村级组织顾问、调解员等职务。加强生活关怀,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人才制度。定期走访慰问人才,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及时协调解决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困难。让人才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关怀,激发他们扎根乡村、奉献乡村的热情。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让我们以党建为舵,精准定位人才需求、畅通引才渠道、系统培育人才、优化发展环境,扬起乡村振兴的人才风帆,让乡村成为人才汇聚的高地、梦想成真的舞台,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周佳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