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面临重构、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寻求实质性突破的时代背景下,由中国气候变化事务原特使、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原副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解振华担任顾问并作序,金佩华、杨建初、贾卫列编写的《碳达峰与碳中和:中国行动》一书,系统性地呈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框架、政策体系与实践路径。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政策解读,构建了一个融汇历史逻辑、理论创新与行动方略的完整知识体系,不仅是中国“双碳”行动的系统总结,更是向世界阐释中国生态文明思想、提供全球气候治理“中国方案”的重要著作。本书的出版与全球发行,对于凝聚国内外共识、推动COP30及后续全球气候行动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时代语境与著作定位:全球气候治理困局中的中国回应
当前,全球气候治理正陷入“雄心动员”与“行动滞后”的深刻矛盾中。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达到新高度,部分后果在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内不可逆转。2023年,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的浓度已攀升至过去80万年的峰值,并在2024年持续这一上升趋势。其中,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创下观测记录新高,达到约420.0±0.1ppm,较2022年增长2.3ppm,约为工业前水平(1750年)的151%。与此同时,气候系统的变暖在2024年表现为全球平均近地表温度比工业化前基准(1850-1900年)高出1.55±0.13℃,使其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温度值显著超越2023年。就全球平均温度而言,过去10年(2015-2024年)中的每一年都是有记录以来最热十年中的一年。
然而,国际政治经济的复杂博弈、发达国家承诺资金的迟迟不到位,以及全球能源危机引发的短期政策回调,使得《巴黎协定》目标的实现路径充满不确定性。正是在此全球治理的困局之中,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第二大经济体和主要的碳排放国,其于2020年宣布的“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无疑为低迷的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了强大的政治动能。

《碳达峰与碳中和:中国行动》(《Carbon Neutral Policies and Actions in China》)中英文的出版,恰逢其时。它并非应景之作,而是对中国长达30年气候治理实践的深度梳理与理论升华。其英文版《Towards a Carbon-Neutral China: Policies, Actions, and Innovations》由权威学术出版机构英国帕斯出版集团全球发行。图书连续成为第28届(迪拜)、第29届(巴库)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宣传资料,这本身就体现了其承载的公共外交职能与国际传播价值。在COP30聚焦于“全球适应目标”落实与“损失损害基金”运作机制细化之际,本书系统、全面、权威地阐释了中国行动的底层逻辑与顶层设计,有效地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如何实现宏伟目标”的深切关切,破除了某些西方舆论对中国“口号大于行动”的误解与偏见。它用扎实的政策梳理、丰富的数据和严谨的理论分析,向世界证明:中国的“双碳”承诺,是其自身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与主动作为,是基于系统思维和科学精神的战略抉择。
二、逻辑架构与内容体系:构建全景式“双碳”行动知识系统
一部书的深度与价值,首先体现在其逻辑架构的严密性与内容体系的完备性上。本书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在于它成功构建了一个“历史纵深—理论框架—政策体系—实践路径”四维一体的全景式知识系统。
1.历史纵深:厘清中国气候治理的演进脉络
本书开篇并未急于切入“双碳”目标本身,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角,系统回顾了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的演变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征程。从1992年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1994年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从“十一五”规划首次设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能耗强度指标,到积极参与《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从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承诺碳强度下降目标,到2015年巴黎会议前提交国家自主贡献(NDC)并坚定支持《巴黎协定》……这一长达30年的政策演进脉络被清晰地勾勒出来。这种历史叙事雄辩地说明,中国的气候行动并非一时兴起,更非外部压力下的被动应付。这为理解“双碳”目标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使其成为历史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而非孤立的政治宣言。
2.理论框架:阐释“双碳”目标的科学内涵与战略定位
在第二章中,作者精准界定了“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科学概念,辨析了其与“净零排放”和“气候中性”等术语的异同,并从全球比较视角梳理了主要经济体的碳中和承诺与进展。第三章将“双碳”目标置于国家发展总体战略中进行定位,深刻阐释了其作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的本质属性。本书明确指出,“双碳”目标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抓手。它不仅是环境议题,更是经济议题、社会议题和发展方式议题。这一理论定位,跳出了就气候谈气候的狭隘视角,将读者引向了对中国整个现代化路径转型的深度思考。
3.政策体系:解码“1+N”政策体系的系统设计与内在逻辑
本书对中国特色“1+N”政策体系进行了开创性的、系统化的阐释。它以《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这一顶层设计文件为“1”,以《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及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各领域、各地方的实施方案为“N”,构建了一个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的政策分析框架。第四至十三章,完全对标并深化了国家“碳达峰十大行动”,但这十大行动并非简单的并列罗列,而是被有机地整合为一个相互支撑的行动体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聚焦于产业和能源结构的深度调整。其中,“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是源头和核心,书中详细论述了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所面临的技术挑战与制度创新;“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则瞄准了三大碳排放关键领域,分析了其绿色低碳转型的具体路径;“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则从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阐述了“无废城市”、资源循环利用如何为减碳提供关键支撑。
创新驱动与能力建设主线聚焦于转型的内生动力和自然解决方案。“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强调了当前阶段能效提升作为最经济、最直接减排途径的重要性;“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则着眼于长远,系统梳理了CCUS、氢能、新型储能、先进核能等前沿技术的研发进展与产业化前景;“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则依托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阐述了如何通过生态保护修复提升固碳能力。
社会治理与实施保障主线聚焦于行动的落地机制与全球引领。“绿色低碳全民行动”旨在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气候治理新格局,培育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则体现了中央统筹与地方差异化实践的有机结合,科学分析了东部优化发展区、中部崛起区、西部重点生态功能区等不同区域基于自身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的差异化达峰路径。
通过对这500多项政策的深度梳理与交叉比对,本书成功地将分散的政策“点”,串联成清晰的行动“线”,最终编织成覆盖全局的政策“网”,实现了从“信息洪流”到“知识晶体”的质变。

三、理论创新与核心观点:提炼中国气候治理的哲学智慧
本书的最大特点,不仅在于其体系的完备,更在于其在丰富实践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提炼与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核心观点与方法论。
1.“四个统筹”的根本方法论的灵活运用
全书贯穿了一条鲜明的思想主线,即必须运用系统观念,处理好“四个重大关系”: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政府与市场。
统筹发展与减排通过大量数据(如中国以年均约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的经济增长,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论证了“降碳与发展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结构优化,实现协同增效。它批判了那种以牺牲发展来换取减排的消极观点,也反对了不顾环境容量盲目追求增长的旧有模式,指出绿色低碳转型本身就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
统筹整体与局部在“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的论述中,深刻阐释了“全国一盘棋”与“因地制宜”的辩证关系。要求能源富集、产业重化的地区承担更早达峰、更大幅度减排的责任,同时通过生态补偿、产业转移支付等机制实现区域间的公平正义,避免了“一刀切”可能带来的区域发展失衡问题。
统筹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强调了“双碳”目标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对“运动式减碳”和急功近利的休克疗法,必须科学设定分阶段、分领域的行动目标,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同时,采取稳妥的战术步骤,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与经济社会平稳运行。
统筹政府与市场系统分析了中国气候治理中“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结合。一方面,详细解读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用能权交易市场、绿色电力交易等市场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强调了政府在顶层设计、标准制定、财政引导、执法监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这种“双轮驱动”模式,被证明是推动大规模系统性转型的有效治理模式。
2.深化对“双碳”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的认识
本书将“双碳”目标实践置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宏大框架下进行考察,有力地论证了“双碳”行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抓手和必然要求。例如,保护良好的森林、湿地既是固碳增汇的载体,本身也是宝贵的生态财富;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这表明,中国的气候行动与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防治协同推进,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服务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目标。
3.贡献于全球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理论
中国推进“双碳”目标,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一次能源与经济系统转型尝试。本书通过对这一宏大过程的近距离、结构化记录与分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大规模社会经济系统转型理论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中国实证”。它展示了一个超大型、复杂经济体如何通过国家战略引导、规划统筹、政策激励和社会动员,实现发展路径的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型的规模、速度和复杂性,是西方发达国家历史上所未见的,其经验与教训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全球转型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范式。

四、实践价值与全球启示:从“中国行动”到“世界方案”
《碳达峰与碳中和:中国行动》的实践指导价值与全球启示意义,是其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1.对内凝聚共识,指导具体实践
对于国内各级政府部门、企业界、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而言,本书是一部不可或缺的“行动宝典”。它为政策执行者提供了清晰的操作路线图,帮助企业识别绿色低碳转型中的市场机遇与风险,引导科研人员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开展技术攻关,并助力公众提升气候素养、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其系统化的知识呈现,有助于澄清模糊认识,统一思想,避免实践中的偏差与摇摆,凝聚起全社会推进“双碳”目标的磅礴力量。
2.对外沟通世界,增强互信合作
在国际层面,本书一定程度上扮演了“气候使者”的角色。它通过体系化的学术著作形式,超越了碎片化的新闻宣传和政策宣示,向国际社会进行了一次关于中国气候治理理念、决心与行动的深度、系统、权威的沟通。它清晰地表明,中国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负责,也是对全人类共同福祉的担当。在COP30及未来的全球气候谈判中,本书所传递的信息,有助于增强南北国家之间的互信,推动在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务实合作,为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
3.为发展中国家探索低碳现代化道路提供新范式
本书所展示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同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发展与脱碳的并行中国路径,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区别于西方传统高碳现代化模式的新的可能。它证明,发展中国家不必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完全可以通过采用先进绿色技术、创新政策工具、发挥后发优势,走出一条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的绿色发展之路。这种“跨越式转型”的探索,其全球意义丝毫不亚于减排总量本身。
五、恪守学术规范与专业精神
本书自始至终秉持高度的学术严谨性。所有引用的政策文件、统计数据和研究报告均来自国务院和国家各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正式文件,确保了研究过程的透明度和结论的可验证性。全书篇章结构设计科学,逻辑脉络清晰,语言表述精准、客观、专业。
尤为重要的是,由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的领军人物解振华先生担任顾问并亲自作序,这不仅为本书的内容质量提供了最高级别的背书,也确保了书中传递的信息与国家的战略部署高度一致,体现了严肃的治学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六、未来展望
当然,任何一部试图驾驭如此宏大主题的著作都难以尽善尽美。本书侧重于宏观战略与政策体系的构建,在微观机制,如特定技术路线的成本效益分析、碳市场在不同行业的具体影响、绿色金融产品的风险定价等方面,尚有进一步深化细化的空间。此外,对于“双碳”转型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如就业结构变化、区域经济格局调整、公正转型路径等议题,未来可进行更专题化、更深入的探讨。
这丝毫不能掩盖本书所绽放的实践价值。《碳达峰与碳中和:中国行动》中英文版和英国版的出版,不仅是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与气候治理实践相结合的一项重要成果,更是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危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交的一份沉甸甸的“行动答卷”。在COP30开启全球气候治理新篇章的历史关口,我们期待,以本书的传播与研讨为契机,国际社会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的选择,并以更大的雄心与更务实的行动,共同守护这个星球的绿色未来。(刘宗超,作者系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