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税改看四川 > 正文
首页>记录中国

凉山冕宁:诚信护航丝路古镇 合规赋能企业远航

位于古南方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与文化积淀,形成了丰富多元的产业生态。近年来,当地税务部门紧扣企业发展诉求,持续推进税收政策落地与营商环境优化,以精细服务为市场主体注入“税动力”,护航企业走稳高质量发展之路。

精准核算驱动水电企业合规升级

清晨,大桥水库灌区一期工程的控制中心内,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发电量、供水流量、水位等运行数据。成立于2006年的凉山州润泽水利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肩负多重使命的传统水电企业,不仅承担着漫水湾周边乡镇以及西昌市的供电任务,还负责漫水湾镇到德昌县沿线的农业灌溉与城市供水,集发电、供水、防洪、生态保护等功能于一体,成为区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

“我们企业业务多元、税种复杂,涉及增值税、水资源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等多个类型,分类精准核算一直是我们财务管理的重点。”公司财务负责人周天泽介绍,为此,企业对各项税费实行台账式管理,将税款核算与生产经营系统融合,以发电量、上网电量、电价结算等核心数据为依据,系统推进收入确认、成本分摊与分类核算,确保每一笔税款清晰合规。

面对企业复杂业务带来的“税收政策把握不准确”等问题,冕宁县税务局组织业务骨干,定期开展线上线下辅导,针对企业多元化经营特点,精准讲解各类税收政策的适用要点。“我们设专人与税务部门对接,定期跟进学习税收政策变化情况,确保准确适用政策。”周天泽表示。

在税企协同共治下,凉山州润泽水利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已连续10年获评纳税信用A级企业,成为水电行业合规发展的“标杆”。公司年均发电量达1亿千瓦时以上,年均收入2800万元,每年为冕宁县贡献税收200万元以上,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诚信纳税铸就民族团结金字招牌

彝海,是一片承载着深厚民族团结记忆的红色热土。九十年前,红军长征途经此地,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谱写了动人的革命篇章。如今,彝海结盟遗址已成为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的中心节点与川南红色旅游的核心区域。

负责该片区运营的四川彝海结盟文化教育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宁杰宇介绍,景区业务多元,涵盖彝海结盟纪念馆参观、培训教育等,涉及门票收入、培训服务、住宿餐饮等不同应税项目,提升财务核算准确性成为企业的合规关键。

为支持民族地区文旅产业行稳致远,冕宁县税务局专门组建“文旅行业助力分队”,主动上门对接企业需求。“税务干部不仅帮我们梳理适用政策,还指导我们建立分项目核算台账,有效防范了因账目混乱引发的合规风险。”宁杰宇说。

三年来,企业在税务部门辅导下,精准享受增值税加计抵减14.5万元,年营业收入稳步增长,预计2025年将突破800万元。“诚信经营、依法纳税,为民族品牌注入了公信力,这是比短期利润更珍贵的无形资产。”宁杰宇表示,公司正致力于打造四川最美民族团结进步培训基地,让这颗镶嵌在红色热土上的“金字招牌”愈发璀璨。

靶向育苗护航绿色企业稳健成长

走进四川蜀胜发实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该企业采用绿色发展模式,将矿山弃渣加工成建筑用砂石,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与生态修复的双重目标。

“公司2019年成立,2022年底正式投产,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乐西高速、西香高速等多个大型基建项目。”企业负责人吴定发介绍,“通过技术创新,我们不仅解决了矿山废弃物处置难题,还修复了矿山生态环境,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然而,资源综合利用业务模式也带来了新的税务挑战。针对企业在初创期把握政策不够准确、涉税业务处理不够规范等问题,冕宁县税务局积极提供靶向“育苗”服务,为成立时间不长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提供现场辅导,主动上门为企业梳理适配政策清单,送上涵盖电子税务局操作、纳税申报流程、优惠政策等内容的“新办企业大礼包”,并组织专项税收业务培训,助力企业快速提升涉税业务规范性。

“今年8月,税务人员辅导我们完成房产税更正申报和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帮助我们及时排查风险,让我们对‘知规、守规’有了更深刻认识。”吴定发表示,“公司自参与纳税信用评价以来,始终保持A级。我们将继续拓展资源综合利用业务,坚决守住政策底线、不越合规红线——这是合规经营带给我们的‘创业底气’。”

冕宁县税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税务部门将坚持服务与监管并重,通过精准推送政策、及时提示风险、强化合规引导等多种方式,助力各类市场主体行稳致远,为冕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税力量”。(文、图/杨静、谢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