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见证新甘肃 > 正文
首页>记录中国

公益诉讼助力清除城市“马路暗器”

兰州的退休职工马先生出门时,在步行途中突然向前倾倒,幸亏他反应迅速,在头部触地的瞬间用手肘撑住地面,才避免了意外的发生。数据显示,此类隐患已造成多起伤人险情:老人因避让不及摔倒磕碰,孩童嬉戏时被绊倒险些受伤,外卖骑手因轮胎被扎爆连人带车翻倒。更令人忧心的是,部分地钉已留存一两年之久,成为长期悬而未决的公共安全漏洞。

根据上述问题,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检察院近日启动“清除‘地钉暗器’安全隐患”公益诉讼专项行动,聚焦辖区道路残留地钉这一“隐形杀手”,通过巡回听证厘清监管职责,以检察建议推动问题根治,切实守护人民群众“出行安全”。

地钉何来与隐患何在:几厘米凸起藏着大风险

专项行动伊始,该院面向社会公开发布“地钉”隐患线索征集,收到来自人民群众20余条线索。在征集线索的同时,该院针对辖区主次干道是否存在地钉安全隐患进行实地勘察,通过“实地勘察+线索征集”的方式深入调查后,发现辖区主次干道、学校、医院等周边及盲道等区域,散落着大量残留地钉。这些金属凸起多为施工围挡拆除、广告牌迁移、减速带更换后的遗留物,部分施工方图省事仅将钉子锤弯,后经车辆碾压和时间推移再次凸起,形成隐蔽隐患,看似仅高出地面几厘米的地钉,却成为危险的“马路暗器”。

公益之路与艰难困局:职责交叉,还需抽丝剥茧

专项行动启动后,清理“地钉”公益之路很快遭遇阻碍,一方面,地钉分布零散且数量众多,办案小组人员少,任务重,需要极大的耐力与体力,排查辖区“地钉”数量;另一方面,由于地钉形成原因不同:有的是施工遗留、有的是废弃公共设施遗留,且分布位置不同,有的在主干道、有的在背街小巷,相对应的职责监管部门也不同。想要推进专项行动走深走实,还需厘清职责。

听证破局与监管职责:厘清“职责”彻底清除隐患

地钉清理看似小事,实则涉及施工单位、市政、住建等多个主体,责任不清导致“监管缺失”。专项行动线索反映“投诉无门”的情况时有发生:施工方撤离后杳无踪迹,行政部门以“非职责范围”推诿,出行安全难以保障。

为破解责任“悬空”难题,该院召开地钉隐患治理巡回听证会,邀请人民监督员、听证员,以及市政、住建、城管等相关行政单位参会。听证会上,各方围绕地钉成因,责任归属,清理方式等问题,依据《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了“谁设置、谁负责”“谁管理、谁兜底”的责任原则,行政单位一致表态将积极排查,彻底清除“地钉”隐患,下一步该院将通过向相关责任单位制发检察建议的方式推进专项行动“见真章、出成效”,精准监督筑牢城市出行安全防线。

会后,人民监督员、听证员表示,检察机关以“利刃出鞘”之势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是对人民群众期盼美好生活的积极回应,是“检护民生”的重要体现,“清除‘地钉暗器’安全隐患”公益诉讼专项行动是“小切口”推动“大治理”的重大举措。

检察官温馨提示:面对即将来临的雨雪天,行人出行需留意路面,老人、儿童及骑行者应格外小心;若发现地钉隐患,可通过兰州市城关区检察院公众号公益诉讼“随手拍”线索平台及兰州市城关区检察院官方微博反映举报。(文、图/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