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甘肃省清水县公安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派出所主防职能,着力破解基层群防群治力量松散、社会治理效能不足等痛点难点,创新构建“警志联动”机制,把全县536名社区网格员、物业安保、镇村干部等社会力量整合,组建32支“平安志愿服务队”,深度融入巡逻防控、矛盾化解、反诈宣传等基层治理全链条,形成“公安主导、志愿协同、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成为延伸至群众身边的“前哨探头”与“平安管家”。

创新“圈层巡防”机制,织密治安防控网络
“发现一名可疑男子在小区楼下和停车场徘徊,十分可疑!”10月22日凌晨,清水县西江小区“平安志愿服务队”队员老王与物业人员在夜间巡逻时,发现一名男子在楼下徘徊,形迹十分可疑。他立即通过“警志联动”微信群向社区民警报告。民警迅速抵达现场核查,当场查获该男子携带的撬锁工具,巡线深挖成功侦破系列“撬车门”盗窃案件,涉案价值近万元。
这起案件的快速侦破,正是“警志联动”巡防机制成效的生动体现。针对城区背街小巷纵横、老旧小区防控薄弱等治理难题,清水县公安局打破传统巡防模式,建立“警志编组、圈层管控、错时巡防”工作机制。通过科学整合巡防力量,将32支群防队伍与社区民警统一编排为8个巡防网格,实现防控区域全覆盖;精准划分核心防控圈(商圈、车站)、重点防控圈(学校、医院)、一般防控圈(居民小区、背街小巷),根据不同时段治安动态灵活投放巡防力量;动态调整巡防时段,早晚高峰组建“护学岗”“护医岗”专班,开展交通疏导与秩序维护;夜间至凌晨,聚焦夜市、KTV等人员密集场所及老旧小区、城乡接合部等复杂区域,开展“拉网式”联合巡查,织密全天候、无死角的治安防控网络。
截至目前,“平安志愿服务队”累计参与联合巡逻820余次,协助排查整改各类安全隐患70余处,辖区盗窃、寻衅滋事等可防性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35%。“以前晚上走夜路总有些担心,现在看到民警和志愿者的巡逻队,心里特别踏实。”家住永清镇蔚文村的王女士的感慨,道出了群众对平安环境的真切感受。
构建“多元化解”机制,实现矛盾“抓早抓小”
“幸亏民警和志愿者上门调解,不然邻里关系真就闹僵了!”今年9月,清水县鼎峰国际小区两户居民因空调外机安装位置问题多次激烈争吵,险些引发肢体冲突。物业安保志愿者小李得知情况后,立即联动社区民警共同上门处置。民警从法律层面明晰责任边界,志愿者从邻里情理角度耐心劝说,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签订和解协议。
清水县公安局依托志愿者身份多元、贴近群众的优势,构建“民警+志愿者+N”矛盾纠纷联动化解机制,将调解触角延伸至家庭、社区、企业的“神经末梢”。社区网格员化身“信息员”,第一时间捕捉邻里口角、停车纠纷等苗头性问题,确保矛盾早发现;物业安保当好“调解员”,利用日常巡查优势,现场化解小区内宠物扰民、装修噪音等轻微矛盾;镇村干部争做“助攻手”,凭借政策熟悉度,协助民警调处征地拆迁、劳资纠纷等复杂矛盾,形成“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辖区”的化解合力。
“以前处理这类邻里纠纷,民警单枪匹马有时难以打开局面。现在有志愿者协助沟通,很多矛盾在萌芽状态就能化解。”清水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所长李文伟介绍,今年以来,志愿者已协助民警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40余起,调解成功率超95%,有力维护了辖区社会和谐稳定。
构建“精准滴灌”矩阵,筑牢反诈坚固防线
国庆期间,清水县永清镇源泉村党支部书记黄旭东接到社区民警指令,村民李某正在遭遇刷单返利诈骗,黄旭东立即上门劝阻,及时制止李某转账操作,挽回经济损失10万余元。

这是清水公安实施“精准反诈”的一个典型案例。清水县公安局针对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群众防骗意识参差不齐的问题,创新“民警研判+志愿推送”精准反诈工作机制。民警对近年诈骗警情深度研判,精准“画像”受骗群体,梳理出老年人养老投资诈骗、商户虚假订单诈骗、年轻群体刷单返利诈骗等各类高发骗局,为志愿者定制包含案例剖析、话术要点、预警提示的“反诈宣传包”;志愿者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分群体、分场景开展宣传,如在商场手把手讲解防骗常识,在社区广场配合播放反诈短片,在微信群推送预警提示,让反诈知识精准送达至每一位群众。
今年以来,志愿者协助民警开展精准宣传230余场次,成功劝阻潜在被骗群众58人次,避免群众造成经济损失达百万元以上。辖区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29%,群众主动咨询、举报涉诈线索量环比上升40%,全民反诈的氛围日益浓厚。
如今,清水县“平安志愿服务队”已从单一警务辅助升级为集平安守护、法治宣传、服务群众于一体的基层治理共同体。他们用脚步丈量平安,用真心服务群众,既为公安工作注入强劲社会力量,更让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文、图/裴利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