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上,一位法官正耐心调解一桩未成年人参与的网络诈骗案。与此同时,几位企业家在法院开设的“法律门诊”外咨询。这两个看似无关的场景,却在法治建设的宏大叙事中悄然交汇。在甘肃省嘉峪关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展的“法治护航成长”宣讲活动中,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知识悄然融入营商环境建设内容展示。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与营商环境建设,看似两条平行线,实则在法治根基上紧密相连。人才储备视角,每减少一个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就为未来劳动力市场增加一名潜在合格劳动者。社会环境视角,稳定的治安环境和良好的法治秩序,是企业投资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
预防犯罪,为未来培养合格建设者。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本质上是在为未来的营商环境培养合格参与者。该院通过情景教学,由学生们通过模拟企业生产流程和商业交易场景,学习合同法、产品质量法等商事法律知识;通过以案释法,将涉企刑事案件改编成适合青少年理解的法治教育案例,让学生明白犯罪给企业和社会带来的巨大损失。在法治宣传中,让学生们不仅知道了什么不能做,更明白了什么是应该做的,以及如何通过合法途径实现自我价值。
营商环境,为青少年创造合法发展空间。一个优化营商环境的社会,必然也是一个能为青少年提供充分发展机会的社会。阻断犯罪诱因,良好的营商环境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减少未成年人因贫犯罪的概率。树立正确导向,健康的市场生态让年轻人看到通过合法努力可以获得成功,而不必铤而走险。
融合创新,促使双赢的普法实践。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与营商环境建设相结合,相互启迪、相互强化。该院的一些经济犯罪案例成为企业家法治培训的素材,被改编成预防校园欺凌的教育剧本。
融合普法,促使法治生态的良性循环。对于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不再局限于“不要犯罪”的负面警示,而是拓展到“如何成功”的正面引导。对于企业,稳定的青少年犯罪率和提升的青年法治素养,意味着更稳定的用工环境和更低的管理成本。对于社会治理,两大工作的结合促进了政法部门、教育机构和经济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了更加立体的社会治理网络。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与营商环境建设融合的价值,在于培养知法守法的年轻人,就是为营商环境播种最好的种子。当孩子们在法治阳光下成长,当企业在法治轨道上蓬勃发展,两个世界原本各自前行的河流,终将汇入同一片海洋。(冯菲菲、步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