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视讯 > 正文

内地与港澳文化和旅游交流重点项目三个示范案例(2020年)

blob.png


 

附件

内地与港澳文化和旅游交流重点项目

示范案例

(2020年)

 

【案例一】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我的民俗相册——内地与港澳青少年民俗摄影主题线上交流活动”探索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条件下内地与港澳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新模式

我的民俗相册——内地与港澳青少年民俗摄影主题线上交流活动从2016年开始举办,获得了港澳主办方的大力支持。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举办面对面的青少年交流活动面临困难和挑战。但是本着青少年交流活动“不能停、不能断、不能少”的原则,经过与港澳主办单位的协商,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决定采用线上沟通、线下活动的方式延续“我的民俗相册”活动,并积极探索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内地与港澳交流的有效模式。

一、基本情况

主办方选拔内地和港澳青少年担任“民俗体验官”,组成一对一探访小组,在微信群组建立联系,组织内地与港澳青少年分别开展线下体验活动,并通过网络自媒体向结对小伙伴全程直播,介绍民俗文化。小组成员深入交流后,确定民俗摄影主题,共同完成并提交摄影作品。主办方组织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对摄影作品进行评奖,最后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颁奖典礼。

2020年活动以“云上寻迹,文化中华”为主题,由重庆璧山中学与香港慕光英文书院组成“探访古韵”队,北京清华附中与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组成“寻味乡情”队进行结对交流。三地青少年分别走进重庆大圆祥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香港南丫岛、香港尖沙咀等地,体验鸡毛毽、“兔儿爷”彩绘等非遗项目,深度展现中华文化“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丰富多彩。2021年活动亦已顺利举办。活动以“民俗影像,青春记忆”为主题,组织北京清华附中的学生与澳门镜平学校、澳门坊众学校、澳门粤华中学的“一对一”小伙伴开展了“京韵民俗”传承之旅,重庆市荣昌区安富中学校和香港慕光英文书院、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的中学生开启了一场“匠心寻迹”之旅。两年来,活动共参访了22个博物馆、民俗街区、景区,体验了26项民俗、非遗、摄影技巧课程,举办了14场线上线下相结合交流互动会议,百余名内地与港澳青少年参与活动,取得积极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云端相聚,实时互动

活动采用“线上沟通、线下拍摄”的方式开展“屏对屏、键对键”交流。青少年们通过微信群建立联系,结合互联网直播技术,向结对小伙伴全程直播参访行程,达到同步云游、身临其境的效果。活动启动仪式、培训会、颁奖典礼设立1个线下主会场,以直播连线的方式,设立云端分会场,让内地与港澳的青少年们远隔千里,云端相聚,分享活动所思所悟。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学、香港慕光英文书院等学校的同学们表示,“我们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在线的形式,以‘摄影’搭起友谊桥梁,我心中非常感动。”“虽然我们相隔千里,但活动让彼此能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交流学习不同的文化特色。”

(二)趣味引导,增进交流和友谊

活动前,主办方通过调查问卷了解青少年兴趣爱好并组织青少年“一对一”结对,利用微信群点名接力做任务等方式让青少年快速熟络起来。活动期间,通过破冰小游戏、VLOG录制分享、校园展示、共同爱好讨论、随堂作业提问、小组代表发言、节庆互祝、美食推荐、生活分享等方式,达到迅速促进内地与港澳青少年有效沟通交流的目的。活动提炼内地与港澳青少年间高频话题,寻找不同城市文化所产生的共情点与差异性,打造良好的沟通环境,让孩子们消除陌生感,迅速打成一片。活动后,及时推送热点新闻,引导青少年从不同角度探讨,保持交流热度。

(三)“一对一”结对,巧妙设计赛制

为保障结对小伙伴间的有效沟通和深度交流,促进协调合作,活动设立主题摄影“小组作品奖”,由全网公开投票与专家评委打分相结合进行评选。结对小伙伴需要通过交流确定摄影选题,共同完成参赛作品,既体现了文化的交流交融,也保障了青少年间的深度交流合作。清华附中的屈同学在参观故宫时被故宫皇家宫殿和文物精粹的魅力所震撼。他一边拍摄一边通过微信向澳门结对小伙伴钟同学分享从不同角度拍摄的故宫照片,钟同学也被故宫的恢弘大气所吸引,两人一起讨论作品选题,最终决定以传统建筑为主题进行拍摄互动,共同完成摄影作品。

(四)活用新媒体,打造宣传矩阵

活动搭建“我的民俗相册”专题网站,并以中国旅游报、中国旅游报社融媒体矩阵为内容输出核心,联合人民网、中国网、中青网等央媒与行业媒体形成主流媒体宣传矩阵。联合北京晚报、北青网、重庆热线等地方媒体共同刊发活动内容,形成地方媒体宣传矩阵,让活动更加贴近举办地,更接地气。在抖音、快手、B站、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开通官方账号,并联合微博、网易、凤凰网等网络平台、各校方官方网站、官方自媒体账号与自媒体达人共同发布活动内容,形成网络媒体与自媒体宣传矩阵,扩大活动影响。

三、经验总结

(一)充分准备,畅通渠道

内地与港澳在社交软件、网络视频会议等方面存在差异。执行团队对活动中所涉及的各类网络交流软件准备了详细的使用教程,与各地带队老师反复沟通、测试,加强对青少年的指导,帮助每一位参与活动的青少年熟练使用相关软件。启动仪式、颁奖典礼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多次调试演练,确保高质量完成。

(二)统筹资源,搭建平台

一是积极调动参访地旅游资源,周密安排参访行程,提供安全保障。二是鼓励多所港澳学校参与活动,活动获得香港慕光英文书院、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澳门镜平学校、澳门坊众学校、澳门粤华中学等港澳中学的支持与配合。三是用好内地青少年志愿者,根据活动及港澳青少年特点,选择参访地当地重点中学组队,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对参与活动的内地青少年提出要求,确保主题活动取得成效。

(三)重视差异,引导交流

内地与港澳青少年成长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活动从多个角度设置讨论话题,引导青少年多表达、多交流,鼓励内地学生尝试普通话、粤语、英语等多种语言切换,鼓励港澳青少年多分享多讲解当地民俗习惯、美食爱好,引导青少年深入交流、开展合作。

(四)做好预案,防控风险

活动举办期间因疫情变化,迅速启动备选方案,协调多方资源,支持活动落地。线下活动做好安全防范与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安全教育培训,随车配备、发放疫情防控装备,确保青少年健康安全。

案例点评:主办方充分挖掘线上交流形式灵活不受空间阻隔的优势,通过“微信群交流沟通+线下体验民俗文化+网络自媒体直播”搭建起了线上交流平台。针对线上交流容易产生的互动性不强、体验感欠佳等问题,主办方以“民俗主题摄影竞赛”为切入点,安排互动游戏、设置讨论话题,鼓励青少年多表达、多交流,安排内地与港澳青少年一一结对、互动直播,共同完成作品创作,着力设计兴趣点、激发兴奋点,达成了增进了解和友谊的目的,对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条件下有效开展线上交流活动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案例二】

上海戏剧学院“沪港艺术管理青年精英研学营暨香港剧院管理青年人才来沪交流项目”提升专业人才培训实效

2020年11月25日到30日,2020年沪港艺术管理青年精英研学营暨香港剧院管理青年人才来沪交流项目顺利开展。沪港两地30名剧院管理青年骨干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管理”与“艺术介入社区与城乡艺术空间营造”两大主题,开展了讲座、机构参观、剧目观摩等一系列活动,聚焦沪港两地剧院发展的前沿,跟踪理论热点,在交流共建中展示青春风采,增进友谊,达成文化共识。

一、主要做法

(一)学员选拔。开启线上报名通道并要求报名者提交《研习计划书》。设置精英推荐制度,组成“专家委员会”选拔全沪港澳精英艺术管理青年从业者以及剧院团领袖等人才。

(二)课程与师资设计。以上海戏剧学院师资队伍为基础,依托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管理学科与学界业界的资源,组成了强大的、跨区域的、跨界的师资团队。同时征集学员们感兴趣的热点和难点话题进行课程设计并强化师生互动。

(三)活动实施。举办了9场线下讲座、4场线上专题分享会、2场主题工作坊、1场青年学者论坛,2场经典剧目观摩、1家社区与公益机构调研。同时,利用“互联网+”进行实时线上直播和互动,以惠及更广大的艺术管理行业从业者和文艺爱好者。

(四)疫情应急策略。根据疫情发展情况进行了及时的人员调整,制定备选方案,疫情期间应急预案。

为着力提升专业人才的培训实效,主办方组建了“三结合”的师资团队,开设了“三结合”的课程模组。“三结合”师资团队是指把香港和上海两地的艺术管理高校教师相结合、把香港和上海的剧院优秀实务专家相结合以及把长三角优秀的表演艺术家相结合;“三结合”的课程模组则包括文化政策、艺术管理理论和剧院管理实务,三者充分地结合形成了新的课程模组。此外,项目分别从上海和香港选拔15名学员,共同组成30人的学员团队,在学员的选拔上也体现了结合思路。

二、主要经验

(一)坚持问题导向,服务国家战略。在学员选拔的前期,要求每位学员带着工作中的问题来,带着研究后的共识走。后期将从学员那里征集到的问题分门别类,形成了课程研发和师资选聘的依据。同时要求教师把剧院管理领域的政策理论和应用结合起来,从而引导沪港青年剧院管理人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集聚家国共识,坚定文化自信,携手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

(二)坚持跨界融合,创新研学模式。项目摒弃了传统单一的理论假设或实物分析,开设了一批交叉复合类的课程。邀请高校教师与行业专家集体备课,联合授课。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听-看-议-写-做”相综合的研学形态,针对文化领域关键岗位需求开展研学活动,为剧院培养更多优秀的管理人才,打造具有独特风格和特色的剧院。

(三)坚持实际应用,推广项目成果。项目十分强调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秉持着“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教学思路,选取上海市静安区三元社区作为样本,以“我的艺术新社区”为题,经过三轮实训教学流程,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剧院管理创业方案。这三轮流程是:首先要求每位学员制作1个方案,从30个学员的个人方案中,进行同类项归并,形成6项联合小组方案。其次联合小组对各自的方案进行新一轮的修改、酝酿和完善,之后进行同台竞赛,从中选出3个方案,最后组建3支导师战队进行方案的落地,基本做到了学用融合。

(四)坚持管理育人,追求细节完美。项目组成员高度重视,注重细节,在师生联络、会务协调、组织安排、文稿撰写、档案汇编、版式设计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项目不仅让管理人员得到了锻炼,同时也给学员、导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切实地发挥了管理育人的基本职能。

案例点评:主办方注重政策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突出培训内容的专业性和实效性,结合学员工作实际中的问题和需求,抓住师资、课程两个关键点,组建沪港两地艺术管理高校教师、剧院优秀实务专家以及长三角优秀的表演艺术家相结合的师资团队,设计文化政策,艺术管理理论和剧院管理实务相结合的课程模组,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听-看-议-写-做”相综合的研学形态,着力提升专业人才培训实效。

 

 

【案例三】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坚持文旅融合,打造青少年交流经典品牌

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是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澳门特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共同主办的粤港澳青年文化交流活动,自2009年创办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13届,累计参加学生近1500人次,逐渐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活动。活动列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连续多年入选为文化和旅游部“内地与港澳文化和旅游交流重点项目”。

一、主要做法

“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旨在为粤港澳三地大学生打造聚焦文化特色、注重深度体验、认识祖国历史文化、增进彼此情感认同的活动平台。为确保学生,特别是港澳学生能充分地感受内地发展,活动一般安排在暑期的7月份举办,总时长10天左右,其中香港段约3天、澳门段约2天、内地段约7天。粤港澳三地学生人数比例约为2:2:1,每年参与学生60-150人不等。粤港澳三方分别负责团队的落地接待费用。

活动筹备组织工作流程大致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步,策划方案。每年年初开始活动方案的策划,结合岭南文化特色选择目的地和活动主题,进而安排线路行程。在线路安排上融入专业旅游机构的力量,融合传统文化、民族特色、红色景点、现代城市等多元化元素,同时结合同学们的兴趣和需求,增加研学体验和互动的内容,提供丰富的文化感受。自方案筹备开始,就需要与港澳合作方进行充分沟通对接,同时商定整体安排和优化细节。

第二步,学生招募。方案确定后,粤港澳三方启动学生组织和招募,港澳政府发布公告展开招募和筛选,广东则选定2-4所高校,委托高校组织学生并安排带队老师。招募完成形成完整的名单后,主办方将粤港澳同学混合分组,确定带队老师和组内工作人员。

第三步,行前准备。筹备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工作最为密集的一个阶段,主要工作包括:踩点踩线,对行程安排进行微调和最终确定,并召开行前会议。同时近两年根据疫情常态化要求,行程开始前还会安排集中核酸检测,收集行程和疫苗接种情况等。

第四步,组织实施。粤港澳三方主办单位和带队老师在活动中全程指导跟进,努力实现“五个精心精彩”,分别是开营的精心精彩、参访的精心精彩、排练的精心精彩、分享的精心精彩、总结的精心精彩。

1.开营:开营活动一般轮流在港澳举办,通过简单的仪式和破冰活动让同学们迅速结识。2021年在澳门的开营活动,特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局长专门出面与同学们交流。

2.参访:内地段的参访行程组织交由专业旅行社负责,内容上注重文化与旅游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一般每个半天设置一个主题活动,还会根据活动主题安排专题讲座和业界交流会。

3.排练:参与同学身负总结联欢会的表演任务,活动间隙特别是每天晚上会以小组或地区为单位进行节目策划和彩排,由大家自主创排且全员参与,无形之中增强了集体凝聚力。

4.分享:在活动倒数第二天下午或晚上,安排2-3小时的分享会,由同学们交流学习心得,并对活动提出改进建议。

5.总结:活动在最后一天的总结联欢会上迎来高潮,联欢会主要环节包括领导致辞、青年代表发言、小组节目表演、颁发纪念品等,活动最后在全场合唱中落幕。

第五步,宣传和总结。活动举办期间,全程安排专业团队进行跟拍录像,记录旅行中的精彩瞬间。通过设立微信公众号或搭建图片直播平台,加强短视频录制剪辑和实时发布,得到参与同学的热烈欢迎并取得了更好的传播效果。另外,活动的反馈和分享也形成了很好的舆论场,对粤港澳大湾区做了很好的宣传。

二、主要经验

首先,“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是体验之旅。活动行程杜绝“走马观花”,注重在文化体验的沉浸式旅程中坚定文化自信,塑造湾区人文精神。例如,2019年、2020年、2021年的活动分别围绕“侨乡文化魅力江门”、“多彩韶关”、“岭南文化 佛山功夫”等主题,组织学生走访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亲身体验制作柑普茶、新会鱼灯、泥鸡、灰塑等,学习佛山南派功夫、醒狮、制陶、剪纸等岭南特色非遗,感受传统工艺的传承及其包含的文化内涵。

其次,“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是见证之旅。活动内容紧扣时代发展,展现祖国经济社会文化蓬勃发展的面貌,传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理念。例如,安排大学生们行经港珠澳大桥和乘坐广深港高铁,亲身感受到国家超级工程带来的强烈震撼,组织参观文化创意领军企业和机构,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体验粤菜美食制作,了解“粤菜师傅”工程背后的“美食扶贫”故事。

第三, “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是友谊之旅。活动设置破冰活动、小组交流、总结联欢等互动环节,着力增进三地青年之间交流交心。参与的同学们来自内地不同省份和港澳特区,就读于粤港澳台乃至海外的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他们在短短的数日内从相遇到相识,从陌生到熟悉,在旅行中结交友谊,在交流中了解彼此,返程后还会保持联系,互相问候,有效加深了情感认同。

案例点评:主办方在结合粤港澳青少年的兴趣和需求的基础上,聚焦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的培养,注重价值理念的传达和引导,在内容设计上融合传统文化、民族特色、红色景点以及高科技、现代化等多元元素,在运作模式上着力增强参与性、专业性、趣味性、体验性和获得感,在资源调配上发挥三地政府的统筹协调优势,提供最优质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粤港澳青少年交流经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