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成渝双城经济圈 > 正文

【高层言论】胡衡华:唱好“双城记” 共建经济圈 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川渝两省市必须肩负的战略使命。重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拥护“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和务实举措,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齐心协力办好合作的事情,努力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带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现实意义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代成渝地区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2021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标志着双城经济圈建设踏上了新征程。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结合两年多来的探索实践,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中谋划川渝一域作出的战略指引,对成渝地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决策。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面向新发展阶段、着眼现代化,引领带动双城经济圈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成渝地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殷切期待。重庆深刻领会把握这一重要要求,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加快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努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


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要坚持双核引领、区域联动,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享包容、改善民生,统筹协同、合作共建。这五个主要原则,是新发展理念在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具体体现,是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遵循。重庆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全过程各领域,努力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


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成渝地区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具有广阔的市场腹地、便捷的区位优势、雄厚的产业基础。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更好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重庆自觉把双城经济圈建设放在新发展格局中来谋划推进,以更加坚定的思想自觉、精准务实的举措、真抓实干的劲头,努力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对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具有重大意义。川渝两省市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对内可以强化重庆和成都的带动作用,以大带小、以点带面、以城带乡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对外可以深化与关中平原、兰州—西宁、滇中、黔中等城市群合作,使西部形成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的新格局。重庆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和一盘棋思维,市域内,推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促进各片区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川渝间,加强战略协同、政策衔接、工作对接,合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起步扎实、进展顺利


两年多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为战略指引,自觉担负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政治责任,以规划纲要为施工蓝图,聚焦“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一条心、一盘棋落实各项目标任务,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迈入了快车道。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迈出新步伐。我们坚持把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建设双城经济圈的先行领域,紧紧围绕国家赋予的全国交通4极之一的重大定位,加快构建多层次轨道交通网、航空枢纽网、航运网、高速公路网,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陆上,成渝中线、成达万、渝万等高铁项目陆续开工,川渝省际高速公路通道达到16条、在建4条,成渝两地正加快形成高铁三通道、高速多通道,加速迈入“1小时交通圈”;空中,重庆新机场和江北机场改扩建加快推进,将与成都双流、天府机场共同形成四大机场联动的世界级机场群;水上,全国最大内河多式联运枢纽港果园港全面建成,嘉陵江利泽等航运枢纽提速建设,长江黄金水道释放出更大“黄金效应”。


科技创新区域协同取得新进展。我们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协同共建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高标准建设西部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和广阳湾智创生态城,着力集聚一流创新资源、培育一流创新主体、营造一流创新生态,促进科技、产业、金融、人才良性循环。目前,川渝两省市已组建技术转移联盟、协同创新联盟和高新区联盟,集中开工40个重大科技项目、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建成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838家,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2021年,重庆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预计达到2.21%、两年提高0.22个百分点。


产业发展协同协作呈现新气象。成渝地区是全国重要制造业基地,推动产业协作是建设双城经济圈的重中之重。我们以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为切入点,联合四川制定实施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共建方案,加快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加速聚集,构建市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目前,川渝两地汽车、电子产业全域配套率超过80%,成为全国重要汽车产业基地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2021年,重庆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7%、两年平均增长8.2%,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1%、18.2%,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9.1%、28.9%。


改革开放共促共进释放新活力。我们坚持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着力构建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成渝)为支撑的出海出境大通道体系,高水平建设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获批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努力做好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文章。目前,西部陆海新通道已通达107个国家(地区)、315个港口,成为交通、物流、商贸、产业深度融合的经济走廊;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超过5500班,开行量和货值货量均居全国首位。2021年,重庆进出口总值突破8000亿元、增长22.8%,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06.7亿美元。


生态环保联建联治实现新突破。我们全面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联合实施长江、嘉陵江生态廊道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强化跨界水体、大气、土壤等污染联防联治,共建长江流域常态化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加快建设“绿色经济圈”。2021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保持为优,全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26天、其中优的天数146天,森林覆盖率达到54.5%。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新成效。我们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联合开展交通通信、就业社保、住房保障等方面便捷生活行动,推出3批311项“川渝通办”事项,跨省医疗结算、公积金异地贷款等实现“一地办”,成渝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实现“一卡通”,18条“省际公交”线路跨越两地,日常每天有85对城际动车在成渝之间往来穿梭,两省市企业和群众交流越来越密切、办事越来越便捷,同城化生活正逐步成为现实。


持续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成势见效


今年,双城经济圈建设进入第三个年头,正从夯基垒台向整体成势迈进。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加强川渝全方位协同、全领域合作,进一步做强“双核”、联动“双圈”、融入“双循环”,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协同完善规划体系。以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为统领,深入落实多层次轨道交通、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配合国家相关部委编制出台国土空间、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专项规划,抓紧制定内陆开放高地等川渝合作编制的规划方案,加快构建“1+N”规划体系,推动川渝两地规划同图、政策同向、发展同步。


协力建设合作平台。因地制宜推进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渝高竹新区等10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和首批20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促进合作平台政策叠加、体制机制共用、服务体系共建,加速建设川渝合作的“桥头堡”。


协作实施重点项目。聚焦产业、科技、基础设施、文旅等重点领域,实施共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年度计划,抓紧推进成渝中线高铁、渝西高铁、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川渝千亿方天然气基地等160个标志性引领性项目,以高水平项目建设推动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协调推进重要改革。围绕要素市场化配置、科研体制、跨行政区经济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进一步深化改革试验,深入实施便捷生活行动,抓紧落实第三批“川渝通办”事项,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努力建设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作者系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

来源:重庆市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