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城山水一条路,是重庆市南岸区的空间轮廓,山是揽胜全城的南山,水是润泽万里的长江,路是依山傍水、通达古今的南滨路。走在南滨路龙门浩老街,一个不经意间,就会与一栋写满了故事的老建筑撞个满怀……可鲜少有人知道,这些都是南岸区秉持“原址原建、原面积、原高度、原风貌”的理念,延续巴渝建筑风貌,对原有在地各个年代的建筑修旧如旧的成果。
龙门浩老街拓展区全景
作为重庆中心城区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老街,龙门浩老街里的每一栋老建筑都述说着历史故事,一砖一瓦都蕴含着人文记忆。即将开放的龙门浩老街拓展区更是有说不完的故事和道不完的“乡愁”。该片区占地面积36亩,主体结构工程已于2022年5月全面完工,目前正在进行剩余灯饰、绿化等景观工程的建设。
修缮后的老建筑为老街增添了新的风采
唤醒历史
守住百年的根
南滨路在重庆历史上刻下的重要一笔,是公元1891年,重庆开埠。由于沿江水码头的便利,英、法、日、美、德等国在长江沿岸境内设海关,开洋行,圈租界,立公司,经营出口贸易、航运等商务活动,火柴业、猪鬃加工业、棉织业、缫丝业等飞速发展。如今仍然保留着大量的百年老建筑为那段历史作证。
但百年风霜,岁月荏苒,使馆、洋行、别墅在岁月的风沙中,已悄悄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江边的吊脚楼早已破败不堪,只有“文物保护单位”的标记,还在默默诉说那些年、那些事。
随着南滨路城市更新工作的展开,龙门浩老街这些跨越百年的珍贵历史建筑再次回到世人的眼里。拓展区域至今仍保留着一座3块石板搭成的石桥,其建于1915年前,名为永安桥。某年发大水,永安桥被冲垮,时有董姓人士出面集资新建石桥,便取名为董家桥。20世纪20年代重庆商人黄锡滋与法商吉利洋行合资的永兴洋行(后为吉利洋行)就坐落于董家桥附近。
据了解,龙门浩老街共98栋老建筑,其历史文化价值不可复制。
绣花功夫
留住城市的魂
作为城市的灵魂,老街见证了历史的兴衰,凝聚着一城的精华。2015年,重庆市政府通过了龙门浩老街的相关保护规划,决定将这条老街打造为历史文化名片。2018年9月22日,经过维护修缮的龙门浩历史文化街区首开区正式开门迎客。2022年,龙门浩老街拓展区也将华彩亮相。
“对待历史文化街区,就像对待家中的老人一样,需要给予更多的尊重与善待。”南滨路建设发展中心主任张鹏介绍,在拓展区的保护修缮工作中,南滨路建设发展中心一直遵循历史,尽最大可能地保存历史文化建筑、古树名木、崖壁要素以及“三纵三横”的传统街巷空间等文化印记,让老百姓“看得见久远的历史,闻得到熟悉的味道,摸得着建筑的质感”。
拓展区建筑的修缮最大程度还原了当时老建筑的样子
据了解,拓展区内传统风貌建筑主要分为穿斗木结构和砖柱夹壁墙结构,部分建筑有吊脚楼,大多建筑以竹篾抹灰做围护外墙,小青瓦屋面,充分展示出传统巴渝建筑风格。
为此,南滨路建设发展中心采用城市针灸模式,对老街整体采取全时间轴风貌保存,通过“减、整、留、加”四举措,并从阶梯、堡坎、平台、院墙、宅门、窗户、植物等方面入手,提取关键性街区氛围元素,延续巴渝建筑风貌。
拓展区内传统风貌建筑
腾笼换鸟
把住经济的脉
存量空间不足,土地资源稀缺,是困扰城区转型升级的主要瓶颈。龙门浩老街拓展区,虽是一处留存了城市文脉和山城记忆的历史文化展示窗口,但也需要腾笼换鸟,引入新的产业。
据了解,龙门浩老街拓展区根据地理地貌、游览设计动线,将分为四大业态布局,分别为文化艺术磁场、八方饮食院坊、文创产业基地、新潮商业集群。
文化艺术磁场是以重庆艺术家工作室、数字沉浸艺术馆、新潮文化小剧场、文艺青年书馆为主的衍生聚合区;八方饮食院坊是通过引入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特色饮食和文化,搭建中国通向世界的饮食文化品牌孵化平台,打造长江畔的“美食国际会客厅”;文创产业基地则是以文化创意设计为核心的总部产业集群;新潮商业集群是规划打造时下年轻潮流消费者热衷的新潮生活理念,将老街打造成为地域特色品牌孵化地和时尚潮流消费集聚地。
区域活力与经济活跃度息息相关。时下,新经济发展风头正劲,新业态层出不穷,南岸区正围绕龙门浩老街的新经济发展和新业态引入做文章,为老建筑赋予新活力。(李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