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成渝双城经济圈 > 正文

唱好“双城记” 共建经济圈|产业合作 三个万亿级集群呼之欲出

川渝通航产业发展迎来重大利好!


  前不久,川渝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推动两地在通航飞行服务、通航市场、通航企业整机、零部件制造等方面协同发展。


  作为装备制造产业的组成部分,提速发展的川渝通航产业,正是两地共建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发展注脚。


  去年12月14日举行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签署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实施方案》,这是继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之后,川渝瞄准的第三个万亿级产业。如今,随着合作不断走向深入,川渝共建的三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已经呼之欲出。


完善五个链条 

两地共建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


  6月24日,位于两江新区的重庆延锋安道拓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下称延锋安道拓)智能制造车间,一批尚有余温的汽车座椅陆续从生产线产出。


  延锋安道拓主要为长安福特、吉利、沃尔沃等川渝两地整车企业提供座椅配套。在川渝共建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进程中,这家汽车配套企业尝到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链供需信息对接平台(下称对接平台)的甜头。


  延锋安道拓中国品牌事业部总经理蔡泉说,去年9月,企业急需一批塑料配件,在对接平台上发布信息仅几天,就接到一家四川企业的合作意向,从发布信息到达成合作,双方只用了一周时间。


  长安汽车同样从这个对接平台中受益。长安汽车采购中心副总经理陈津介绍,在长安汽车全部700多家配套企业中,川渝两地配套企业有200多家,占比超过三成,“对接平台丰富了长安汽车在川渝的供应商渠道和资源,让企业可以遴选更优质的供应商。”


  由重庆市经信委和四川省经信厅共同搭建的这一对接平台,为两地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免费提供供需信息,是川渝共建汽车产业集群的组成部分。


  重庆市经信委负责人表示,川渝两地现有汽车整车企业45家,汽车零部件企业1600多家,年产值超过6000亿元,汽车年产量近300万辆,占全国总量近12%。当前,川渝两地汽车产业正在打通信息链、提升产业链、融合创新链、共享供应链、整合价值链,通过完善这5个链条,共建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


  “推动川渝新能源汽车产业深度耦合,是产业集群建设的重头戏。”重庆市经信委汽车处人士介绍,两地经信部门通过整合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放开两地推广应用市场。比如,重庆正加快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支持长安汽车扩大在自动驾驶量产汽车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四川方面则积极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通过建设中德智能网联汽车示范项目等,实现两地智能网联发展资源全面链接。


  在融合创新链方面,川渝两地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智力先行,即加强人才联合引进和培养,包括支持长安汽车、中国汽研等企业和研发机构与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形成联盟,推动企业研发人才在高校继续深造;二是加强协同,即促进两地汽车检测研发资源充分共享,包括支持中国汽研和重庆车检院两家国家级检测和研发机构,扩大与四川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的合作,缩短四川汽车企业产品检测和研发周期,并与电子科技大学、东方电气等高校和机构开展联合技术攻关等。


  优势得天独厚

  川渝电子信息产业市场空间巨大


  分析、编码、测试……6月27日,位于成都高新区的成都四方伟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四方伟业)办公室里,研发人员正在电脑上进行一系列编程操作,四方伟业副总经理徐泽鸿则忙着与重庆分公司负责人电话沟通工作。


  作为成都高新区本土培育的电子产业企业,四方伟业一直致力于超大规模数据处理和智能分析服务,形成了以大数据融合、大数据存储计算、大数据治理、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大数据可视化5个平台产品序列和不同行业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有超过200项大数据、人工智能核心专利。


  “我们正在推动重庆分公司扩大规模,今后成都和重庆两边的公司将形成一体化发展,优势互补。”徐泽鸿说,四方伟业重庆分公司在重庆两江新区落户,得益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如今企业迎来发展机遇,近年来在成渝地区先后参与了多个政府及企业项目。


  “企业目前已完成与华为、龙芯等10多个国内厂商兼容互认,将不断加大新基建投入,通过自主研发大数据、人工智能核心科技产品等,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在徐泽鸿看来,成都电子产业有完整产业链和生态圈,聚集了大批人才,具备电子产业企业发展数字孪生、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得天独厚优势;对重庆来说,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重庆工业“第一支柱”,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因此,当电子信息产业成为两地共建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后,发展效果必然“好戏连台”。

 重庆市经信委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四川通过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强配套,重庆通过补链、建链、强链,两地电子产业生态圈均已成形——包括英特尔、京东方、惠科等电子信息龙头企业近年纷纷布局川渝,双方电子信息产业链供应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川渝两地创新驱动最活跃、带动发展最强劲、渗透范围最广泛的产业。


  比如,重庆通过建设“芯屏器核网”产业生态圈,形成了包含计算机整机及配套、通信设备、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汽车电子、智能家电、LED及光伏、电子材料和新型元器件等在内的产业体系;四川通过建设“芯屏端软智网”电子信息产业体系,形成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高端软件、人工智能、信息网络等发展方向。当前,川渝两地正立足各自优势,分工合作,通过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链协同开放,以头部企业为引领推动产业链垂直整合和产业集群发展。


  围绕“两核一带”

  推动两地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在汽车和电子信息两大产业之后,装备制造业成为川渝两地有基础、有潜力,能够释放“1+1>2”能量的第三个合作产业。


  这是因为,四川作为国内动力设备制造基地之一,其大型发电成套设备、石油钻采设备和核电装备等都处在国内领先地位,而重庆在风力发电、单轨车辆、垃圾焚烧等领域具有技术优势,细分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前列。特别是近年来,川渝两地聚焦智能装备、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等装备制造产业领域,蹚出了一条发展的新路径。


  2021年6月,四川成都、德阳、眉山、资阳,以及重庆渝北、江北、江津、永川等两地8个区市的经信部门和相关装备制造企业齐聚德阳,共同按下了川渝地区八方协同共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启动键”。


  来自渝北区的重庆元创汽车整线集成有限公司,很早就与成都多家整车企业开展合作。“去年销售收入有一半多来自四川。”该公司副总经理熊平说,川渝两地制造领域互补性很强,随着双方共建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企业有望在两地合作中挖掘到更多商机。


  不仅川渝两地企业围绕装备制造领域开展合作,两地政府部门同样有动作——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启动建设以来,渝北空港园区已经同德阳经开区对接6次。空港园区开发投资运营公司总经理况斌介绍,前不久双方刚敲定了合作项目,将依托空港园区一家企业建立3D打印公共服务平台,为德阳的东方电机、国机重装等重型装备企业服务。


  “川渝共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在产业链融合,形成两地互为配套是关键。”重庆市经信委装备工业处负责人表示,川渝已经形成在装备制造细分领域各擅胜场的产业体系,两地装备制造产业关联程度高、互补性强,具备了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条件。


  “‘两核一带’将是推动川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区域。”四川省经信厅负责人表示,“两核一带”是指成都德阳地区、重庆中心城区这两个核心区,以及G93成渝环线高速产业协作发展示范带。“十四五”期间,川渝两地将在上述区域做文章,重点发展能源装备、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川渝汽车产业

  今年1-5月汽车产量122万辆同比增长4%


  通过携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互补,实现保供稳产,川渝汽车产量逆势上扬。6月27日,来自重庆市经信委的消息称,今年1-5月,川渝两地共完成汽车产量122万辆,同比增长4%,比全国同期平均高出15个百分点。


  今年4月和5月,针对国内部分区域因疫情导致的物流不畅等问题,重庆市经信委与市交通局、长安汽车等共同建立货运司机“红码”申述机制,保障汽车配套运输通畅;四川省经信厅也会同省交通厅等,迅速形成汽车产业配送闭环管理绿色通道。


  川渝两地还携手推动重点汽车企业复工复产和零部件供应,通过对接工信部稳定生产工作专班,报送川渝汽车供应链“白名单”企业约500家,争取到涉疫地区关键零部件企业加大向川渝地区的供应力度。同时,两地经信部门还同步动态收集两地车企急需协调的零部件供应商清单,重点对接上海、江苏等经信部门,协调了近300家当地零部件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和产品发运,维持了川渝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在线上平台保供方面,川渝两地积极推动“云上”对接促进配套合作。2020年,川渝两地经信部门联合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链供需信息对接平台,截至目前已推动川渝两地约3500家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上云”,鼓励两地企业在线发布供给和需求清单,促进川渝企业之间相互采购、互为配套。今年1-5月,该平台新增汽车配套企业约30家,实现配套金额近10亿元。


川渝电子产业

专家建议川渝协同共建数字经济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动川渝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两地企业及行业协会齐发力。6月23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子信息产业链协同发展合作交流会在四川遂宁举行,四川省智能终端产业联盟、重庆市通信智能终端产业协会以及川渝两地多家电子信息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将共同促进区域电子信息产业优势互补,加快推动川渝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


  会上,重庆市经信委负责人表示,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川渝两地共同的优势产业,已经形成研发、材料、元器件、整机、服务等完整产业体系,特别是两地电子信息制造业关联程度较高、互补性较强,产业协作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具备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基础条件。


  活动现场,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国家中心城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罗若愚建议,发展川渝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重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可以通过川渝协同共建数字经济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化两地电子信息产业跨区域合作。


  重庆市通信智能终端产业协会理事郑保华表示,川渝两地电子信息产业协会将在两地电子信息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更加深入地引导电子产业中低端企业,帮助它们在数字化改造进程中少走弯路。


  “加快推动川渝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需要促进两地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化、集约式、良性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四川省经信厅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两地将按照搭平台、促合作、延链条、育集群原则,发挥各自政策、产业、资源优势,以共同培育电子信息世界级产业集群为主线,通过提升产业配套合作、推动技术协作攻关、共建特色产业集群、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加强人才培养合作,推动川渝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