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微亮,杨永胜便拖着行李箱从家里出发,坐上公共交通工具,来到渝北区宝胜路的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开启了他新的上班模式。
“杨医生!我头晕,全身出冷汗伴恶心,还呕吐症状,我是怎么了?”
“你不要急,我给你看看。”说完,杨永胜麻利地拿起听诊器,给他对面的特殊病人——戒毒人员张某就诊起来。
2019年1月,司法部和国家卫健委共同调研,提出充分利用社会医疗资源,开展对口支援,切实提升场所戒毒医疗水平的工作举措。37岁的杨永胜是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肿瘤血液科的一名主治医师。2022年2月,他响应市司法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号召,主动申请到重庆市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当一名驻所医疗帮扶医生。
初到戒毒场所工作的他,很不适应戒毒场所的工作方式,一到戒毒场所就要连续工作14天,而且不能使用手机等通信设备,四周的监控给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此外,就诊患者也不同,整天面对吸毒病人,除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戒毒人员患者,还有很多与吸毒相关的精神疾病及血管炎戒毒人员患者。面对这些问题,杨永胜没有一丝埋怨,默默地坚守着。
“今天我单独去巡诊吧。”说完,杨永胜拿着就诊箱前往戒毒管理大队给戒毒人员看病。这项工作已经成为他支援帮扶工作的必做功课之一。通过他的定时巡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戒毒人员患者以及与吸毒相关的精神疾病及血管炎戒毒人员患者的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杨永胜也对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做到了心中有数
在一次入所常规体检中,杨永胜发现戒毒人员李某右侧锁骨上有一处约10cm长的伤口,伤口周围见大量脓性分泌物。他立即询问学员,得知该戒毒人员3年前因吸毒后摔倒,致右侧锁骨骨折。当时李某在垫江县某医院进行了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医生建议术后1年左右取出钢板,但李某未按时取出。近期,该戒毒人员再次出现摔倒,导致钢板外漏,出现感染情况。他立即联系本院骨科同事商讨病情,协调病床。第二天,该戒毒人员患者顺利住院治疗。
“在戒毒所的几个月,我深刻地感受到戒毒场所医护人员和医疗设施的匮乏,没有相关的辅助检查,全凭医生个人的经验诊治,希望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戒毒场所,从而有效提升对戒毒人员的戒治工作水平,才能为禁毒人民战争作出积极的贡献。”杨永胜说。(钟晓渝)
(实习编辑:钟小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