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视讯 > 正文

重庆警察学院教师李博:用执教讲坛的方式诠释人民公安的使命与担当

左手拈花,右手仗剑。重庆警察学院刑事科学技术系公安教师李博曾仅凭两张照片就破获了陈年旧案,他还率先在全国开设《视频侦查技术》课程,为公安民警破案开了“外挂”。执教讲坛的李博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人民公安的使命与担当。



两张照片破获陈年旧案


面容清俊,文质彬彬,一副金丝眼镜,初见李博,很难将他与公安工作者联系到一起。但李博的一句玩笑话却瞬间将人从想象拉回现实:“刚进警校教书就让你比对死尸头颅,还有比这更魔幻的吗?”

2011年,刚从地方高校毕业的李博来到重庆警察学院工作,一来就接到了一个“硬骨头”,一件发生在9年前的积案辗转摆在了李博面前。案件发生在2003年,男子杨某刺死2人后潜逃,从此再没有与家人联系。

2011年公安部“清网行动”将犯罪嫌疑人杨某列为省级督导命案逃犯,公安机关在查找无名尸源时,获得一张与杨某面容特征相似的无名尸体相片,但尸体已于2004年火化,且没有留存该人的生物检材及指纹信息。该无名尸体是否就是逃犯杨某?送到李博手上的只有两张照片,一张变形的尸体照片和杨某仅有的身份证大头照。在接下来一周的时间里,李博将自己关在实验室,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逐点对比,对无名尸体的变形人脸进行相貌修复,并利用刑事相貌学知识将两者照片进行了技术比对,最后得出两者为同一人的分析意见。这个过程的艰辛和付出,李博用“将骆驼穿过针眼”这句谚语来形容。

李博常说,公安刑侦技术,就是要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在十余年的警校科研生涯中,他将求学积累与公安实践结合,带领团队和学生研究一个个刑侦技术难题,将一个个“不可能”放在实验室里、放在工作台上,将它们逐步揉碎、融化,最终变成“可能”。


从无到有创建视频侦查课程


公安教学科研,最大的特点就是贴近实战、服务实战。如果将打击犯罪看做一场警察与犯罪分子的赛跑,那刑侦技术的进步,就是公安民警的“外挂”。2013年,在李博的带领下,重庆警察学院率先在全国开设了《视频侦查技术》新课程,培养具有视频信息利用思维、掌握视频技术基础及视频侦查技能的公安新时期专业人才。

李博表示,他这些年从事视频侦查教学科研目的只有一个:为案侦一线的战友们配置“利器”,帮他们“开挂”。

“如今视频探头覆盖率越来越高,如何让视频技术更好适用于公安工作?”当年,全国的院校都还没有专门的视频侦查课程,李博迎难而上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无到有创建一门课程,难度不言而喻。缺乏知识体系和教材,李博就和同事们跑遍了重庆所有的公安分局,一个一个翻阅卷宗,从一个个松散的案件中抽丝剥茧,找到方法和普适性。实战专家聘请难、新开课程没有借鉴信息,他就去公安院校学习,一趟不行就两趟,两趟不行就反复跑……



经过近两年努力,一个崭新的工科课程在李博的努力下成功创建。他详细制定了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完成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设计,完成了教案课件、案例库建设,还结合实战建成了实验实训场所。目前,李博打造的该课程已覆盖全校2400余人次学生受益,毕业生能力培养追踪调查的课程满意度极高,毕业学生普遍反映无论在基层派出所还是区县公安分局,无论从事何种警种工作,都会用到课程传授的视频相关技术。李博团队已将《视频侦查技术》课程打造成为“重庆市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龚轩)


(实习编辑:钟小雯 李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