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视讯 > 正文

潼南:宜机化改造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加快乡村振兴,推进农业现代化,首先要做好土地文章,关键是提高耕地质量和利用水平。

作为重庆市粮油主要产出大区,潼南把土地宜机化改造作为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发展现代农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实施土地宜机化改造项目,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巴掌田”变成“香饽饽”


九月秋风送爽,随着3台水稻收割机驶入金黄的稻田,龙形镇经堂村迎来“丰收季”。放眼望去,黄澄澄的稻田接连成片,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微风吹过翻起一阵阵金黄色的稻浪。

“农机换人”不光解放了劳动力,更提高了生产力。“现在用上收割机,省钱又省力,方便多了。”龙形镇水稻种植大户周南高一边看着金黄的稻谷颗粒归仓,一边喜滋滋地说。

龙形镇是潼南传统农业大镇,全镇7万多亩耕地中,水田和坡地各占一半,因属典型浅丘地貌,过去,这里的土地机械化耕作条件算不上好。

“我们家的田土加起来有近3亩,共4块,之间相隔有几十米,最大的一块还不到一亩,除了一块7分大小的水田在山坡下以外,其余的均分散在山坡上。”经堂村四社68岁的葛大爷说,孩子外出打工,他和老伴在家带孙子。虽然家里也有微耕机,但要将这些地全部种上,还是没那个劳力,请人种又要花钱,所以就只种了点粮食蔬菜自己吃。由于劳动力缺乏,田土机械化耕作条件差,当地土地荒废情况非常普遍。说起“馒头山”“鸡窝地”,村民一脸嫌弃。

“过去,经堂村想规模化发展产业可不容易,村里土地零散,又不适宜农机耕作,这样的环境吓跑了不少投资商。”村支部书记唐昌余说,一次村里好不容易联系上一位外地老板,计划流转土地种植水稻,可听说大型农机下不到地,对方立刻打起了退堂鼓,“我们再三暗示可以降低土地流转价格,对方还是连连摆手。”

“不成规模、缺乏统一规划,单家独户的传统农业很难拥有较高的效益。”唐昌余说,2019年,潼南区启动土地宜机化改造,围绕“三线三点”、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园、“两区”划定区域,在太安、柏梓、崇龛、龙形、宝龙等镇街通过先建后补的方式整镇整域集中连片建设5万亩农田宜机化改造示范区,金堂村位列其中。

蜿蜒连绵的产业道、四通八达的水渠、变成平整土块的荒坡……随着土地宜机化整治的快速实施,大型农机“开上山头、开进山窝”已逐渐成为一种常态,让以往无人问津的众多“馒头山”“巴掌田”“鸡窝地”成了村民和种植大户眼中的“香饽饽”。通过近年的土地宜机化整治,龙形镇陆续形成了稻虾田8000亩、柠檬11000亩、经果林14000亩、山地蔬菜2000亩的特色产业基地,正在迈入农业强镇新时代。


宜机化改造助力产业发展


金龙社区居民姚绍奇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察看花椒长势。全镇万亩花椒产业跟他有着关联——他将自家1.8亩土地入股,由各村、社区联营的集体企业重庆联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按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模式经营花椒产业。

联合耕耘,联手创富。金龙社区先期已有158户农户成为联耕公司的股东。土地宜机化改造以来,社区“两委”发动村民将600余亩撂荒地、边角地腾出来,经过改造,统一由集体经济发展产业,得到群众积极响应。

金龙社区之前有很多像姚绍奇家这样零星分布的土地,农机难以进场作业,通过农田宜机化改造项目后,曾经的巴掌田成为连片大田,分散零碎的小地块变成了条田、梯台土、缓坡地。

“现在农业机械都可以进田,耕作非常方便,所有农产品都运得出去了。”姚绍奇说。

据了解,宜机化改造是高效农田建设的主要途径,降低了种植户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对突破粮食生产瓶颈、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土地整治以后,全部统一规划,小田块变成大田块,不仅利于机械化耕作,更便于发展产业化种植和集体经济。”重庆联耕农业技术员张升平说。

除了现居主导地位的花椒产业,双江镇借助土地宜机化整治,助推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发动群众以土地入股方式发展南高梅产业、共享农庄、“三星堡”等农文旅项目,实现集现代农业、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旅融合转型升级发展。

双江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当中,联耕公司在全镇实施土地宜机化整治,全镇则实施土地宜机化整治4520亩,实现闲置土地资源连片开发利用,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至75%。目前,双江镇村集体经济已有32%的农户积极带头入股,为扩大规模、厚积薄发“打样”,助力双江集体经济行稳致远。(蒋坐 关羽)


(实习编辑:陈蝶 钟小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