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面水、绿树成荫、吊脚楼成群……
秋分时节,秋风带来一场秋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水河镇河湾村,在秋雨里迷蒙成一幅山水画。
有着600余年历史的河湾村,分布在酉水河东西两岸,是酉阳历史上盛极一时的码头之一。贸易往来带动村落发展,土家子孙在此世代繁衍,河湾村也成为土家文化重要的汇聚地和传承区。得益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加上农文旅融合发展,如今的河湾村不仅被誉为“最美土家山寨”,更成为国家AAA级景区。
在酉阳,河湾村的蝶变并非个案。蕴含浓浓土家风情的千年古村落、国内罕见的金丝楠木古树群、悠扬欢快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酉阳古歌、酉阳摆手舞……行走酉阳乡间,随处都能感受到生态、人文的印记,农文旅融合形成的生活美学,让古村寨焕发出无限新生机。
“4+1”抱团发展
何家岩村做大乡村旅游业
近年来,花田乡何家岩村充分利用梯田古寨、星空草原、土苗故事等优势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目前,何家岩村已开办农家乐21户,安装景观水车4个,修建观景台5个、玻璃栈道1个、悬崖风雨廊桥1座。
今年7月,花田乡在何家岩村召开了以“相聚花田,共话发展”为主题的乡村振兴群众大会,花田乡将以“4+1”即“村集体经济+国企+经营主体+农户+产业”的模式抱团发展乡村旅游业。
2021年,何家岩村接待游客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5万元。
“以前我们农家乐都是自己招揽游客,以自主经营为主,经营理念和餐饮理念落后。”何家岩村民何洪东说,现在,通过乡党委、政府出谋划策,整合现有农家乐资源,与村民一起开院坝会、座谈会,大家思想上有了转变,也看到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
生态、人文资源成“宝贝”
内口村组建旅游专业合作社
在酉阳,越来越多的生态、人文资源成为招徕游客的“宝贝”。
两罾乡内口村楠木湾方圆一公里之地,分布着1000多株金丝楠木,内口村因此被中国木材保护工业协会授予“中国千年金丝楠第一村”的称号。不仅如此,内口村还有着“全国文明村镇”“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楹联文化村寨”等称号。
酉阳在加强金丝楠木群落和村民楹联文化保护的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组建民宿联营合作社,带动15户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最多一天可以接待20桌客人,这样的日子有奔头!”50多岁的村民冉华龙介绍,自己曾是易地扶贫搬迁户,如今他不仅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小洋楼,还腾出了5个标间接待游客,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截至目前,内口村累计接待游客17万余人次(其中2021年2.7万人次),带动当地实现旅游增收5100余万元。通过开办农家乐、农产品销售、景区务工等方式,还带动96户村民实现脱贫增收致富。
两罾乡党委书记吴斌说,目前两罾乡正在进行楠木景区提升改造,筹备组建旅游专业合作社,拟带动全村所有农户参与农文旅融合发展。
挖掘利用传统文化
石泉苗寨吃上“旅游饭”
阿蓬江畔,群山环绕的石泉苗寨映入眼帘。远远望去,藏在大山深处的座座民居,像极了一群戴着斗笠的汉子,一个挨着一个相依相伴,寨在林中,林在寨上。
近年来,苍岭镇充分挖掘和利用石泉苗寨传统文化,在石泉苗寨发展农家乐15家,新建和修复苗族特色建筑20余栋,让山中的苗寨人走上了旅游脱贫致富的道路。
为了提高古寨“颜值”和“素质”,石泉苗寨还创建了“洁美人家”,为留守儿童辅导书法、诗词、礼仪,并通过执行村规民约、加强传统孝道教育、传承农耕文化和苗族文化等,营造信仁、信善、重信的乡风氛围,让文明乡风发扬光大。
“过去,寨子基础设施落后,又处在大山深处,我们出去难,别人进来也难。”回忆过往,村民石邦玉不无感慨,“这几年,路修到了寨门口,用水用电也方便。不少人搞起了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
河湾村、何家岩村、内口村、石泉苗寨……如今,在酉阳的两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3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11个市级传统村落、50个县级传统村落、35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里,传统风貌得到修复,山水田园风光得到良好保护,人居环境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为酉阳发展生态产业、乡村旅游,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全域桃花源”注入新的活力。(陈晓)
(实习编辑:陈蝶 钟小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