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采收竹笋已接近尾声,但走进重庆市涪陵区南沱镇治坪村“麻竹高产示范基地”,仍能看到三三两两村民在采收竹笋。对这里的村民来说,忙才是好事,因为这片竹林就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以前这片竹林只是长江边的一道风景,而现在,这里不仅有小康,还有诗和远方。
2000年初,为了“建设长江生态屏障,保护长江母亲河”,涪陵区在长江沿岸种植了大量生态植物,包括2万多亩麻竹,其中有4000多亩就在治坪村。经过竹农多年精心管护,麻竹的生态保护作用逐渐显现,但竹农未见任何经济效益。
“笋就是笋竹的价值,只要利用得好,农户就能跟着受益。”在南沱土生土长的李承洪,决定发挥自己从事榨菜生产和销售的优势,从外地引进竹笋加工技术。2014年,李承洪成立重庆三峡笋业有限责任公司,投入2亿元全力发展竹笋产业,并开展“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试点。
据不完全统计,南沱镇有123户农户以林地入股,平均每亩林地每年保底分红为200元至800元不等、年终盈利分红能达到100元左右。在企业务工的45名村民,每人每年平均收入有1万元左右,真正实现了“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目前,在治坪村“麻竹高产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建起了种植有近百个竹品种的“百竹园”,让游客体验竹文化,普及竹知识;在千亩竹林内修建健身步道、自行车漫道、竹亭竹廊等休闲旅游景点,吸引游客体验生态休闲生活。“竹”牢长江生态屏障,不仅让江岸变得更绿更美,更让竹业成了村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的绿色产业。
治坪村的竹笋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是涪陵区推进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工作成效的缩影。市场上现在所熟悉的南沱镇的龙眼、珍溪镇的柑橘、荔枝街道的花椒等,都有一部分是构建森林生态系统结出的“致富果”。(周庆)
(责任编辑:李雯杰 陈蝶 钟小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