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成渝双城经济圈 > 正文

彭水:“以工代赈”实现家门口就业赋能乡村振兴

“钱也挣了,家也照看了,还看到家乡越变越好,心里高兴得很。”谈起在家门口上班带来的幸福感,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润溪乡莲花寺村村民曾奉琼高兴不已。

目前,曾奉琼在当地一处“以工代赈”项目中从事调和泥浆等工作,该项目总投资340万元,新建山坪塘1座,同时配套建设浆砌石坎、生产道、排水渠等附属设施。据了解,曾奉琼一天的务工收入可以达到200元,今年以来,他在几个“以工代赈”项目中的累计就业收入已达1.5万余元。


村民正在“以工代赈”项目现场务工,实现家门口就业增加家庭收入


近年来,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彭水县,坚持“全县一盘棋”,由发展改革、财政、农业农村、交通、水利、文化旅游、林业、乡村振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相关部门,按照“宜用则用、能用尽用、优先采用”的原则,每年安排不低于7000万元资金用于推广“以工代赈”项目,吸纳当地群众务工,美了乡村富了村民,赋能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彭水共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实施项目47个。

在项目实施中,彭水选择“投资规模小、技术门槛低、前期工作简单、技能要求不高”的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堡坎沟渠等建设领域布局项目,优先吸纳当地易地搬迁户、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其他低收入人口参与工程建设。


村民正在“以工代赈”项目现场务工


“没想到这个项目完工得这么快。今年秋收的时候我们运稻谷不再像以前那样肩挑背扛,干活路轻松多了。”润溪乡莲花寺村“以工代赈”农田整治工程建设时间短、速度快、质量好,完工后宽敞的硬化便道直通田间地头,得到村民交相点赞。

在推进“以工代赈”项目投资建设过程中,彭水着力在“快”字上做文章,缩短审批时间、简化审批流程。彭水县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彭水对符合条件的“以工代赈”项目实施简易审批,采取只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方式,合并办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概算核定等审批工作,单个项目可节约审批时间5至10个工作日。

在快速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彭水也注重把牢“关口”,确保项目推进有力有序,经得起检验。在项目招采关上,确保招采文件和施工合同中约定吸纳当地群众务工数量和足额按时发放劳务报酬等条款;在项目督查关上,加强“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每月、每季度的实地督促指导;在项目验收关上,采取电话访问、入户访谈、现场复核等多种方式,逐户检查核实群众务工台账、劳务报酬发放台账、就业技能培训台账的真实性。


俯瞰彭水县润溪乡莲花寺村,便捷的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介绍,通过实施一批“以工代赈”项目,加快改善了彭水县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为农村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实现了兴村富民、一举多赢。

“项目施工有务工收入,项目完工后,我们村民有更多的收入。”谈起“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带来的变化,57岁的莲花寺村村民晏石平有说不出的高兴。

晏石平所在的莲花村6组,山高坡陡,随着当地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晏石平家附近的土地撂荒现象一度严重。“看着良田变荒坡,守着好土过着穷日子,想想都恼火。”晏石平说。

2021年,莲花村通过“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土地整治,为晏石平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实施项目整治的时候,他每月可以挣到3000多元的务工收入;土地整治后,企业流转土地发展中药材种植,每亩土地又为他带来几百元的流转费;项目带动下,他又与附近村民一起开展冷水鱼养殖,当年收入超过1万元……


从空中俯瞰彭水县润溪乡莲花寺村美丽的田园画卷


目前,当地中药材种植企业规模化流转了整治好的土地种植传统苗药材,村民除去流转土地收入、家门口务工收入,产出后还按3:7比例进行分红,预计每年可带动当地群众户均增收1200元。

润溪乡莲花寺村是彭水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以工代赈”项目的一个缩影。据统计,2021年以来,彭水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实施项目47个,其中位于特色集镇15个、旅游景区12个、工业园区3个、农业基地12个、农民新村5个。吸纳当地群众务工2100人,其中低收入群众326人、易地搬迁脱贫群众125人,累计发放劳务报酬约1480万元,占总投资的15.8%,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韩梦霖/文 赵勇/图)


(实习编辑:钟小雯  李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