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视讯 > 正文

乡村振兴先锋颂⑧|张世元:玉米之乡的玉米哥

编者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将使我国广大农村逐步迈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在农村变富变美的背后,是一群新时代乡村振兴先锋默默奉献的背影。他们扎根农村、情系农民、投身农业第一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辞劳苦、顽强拼搏,真抓实干、坚持不懈,始终把乡村振兴这面旗帜顶在头上、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真正把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动人赞歌。

让我们一起跟随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外宣频道“中国网·记录中国”特别节目“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乡村振兴先锋颂”系列报道的脚步,一起去感受他们的家国情怀、聆听来自第一线最动听的声音。进一步汇聚助力“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书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贡献新的力量。


玉米哥名叫张世元,是山西省忻州市人,从事有机糯玉米的种植加工,带动当地500多户农民增收,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走出了一条新农人创业的成功路子。

说起忻州,其实最出名的不仅仅是五台山,还有玉米。这里地处山西省北中部,山峦起伏,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地理位置形成独特的小气候,是糯玉米优质产区。“忻州糯玉米”在2012年被农业部批准为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保护。因此,这里也最早实现了鲜食糯玉米的冷冻和真空加工,是名副其实的“玉米之乡。”


张世元在玉米基地查看玉米生长情况


玉米哥其人


张世元在农村长大,中专毕业后家里本以为会进城上个轻松的班,万万没想到的还是回到了农业。先后三次创业都和农业有关,经历过前两次的失败,第三次他选择了忻州最常见的糯玉米,一干就是十几年,从此把自己的人生和玉米紧紧捆绑在一起,也变成了顾客、代理和乡亲们嘴里的“玉米哥。”

2022年是玉米哥最忙的一年,也是开心的一年。有机糯玉米基地扩大到了1700亩,种植过程间接涉及十几个行政村约500户农户,平均每亩收入2300元。加工过程不到两个月,涉及农户近100户,每户大约增收5000元左右。全年对当地经济贡献出300多万元。

为了提升工厂所在地农户的收入,改善村民生活状态,他还想了很多办法,并且不断实践。在基地旁山谷里散养的跑山黑猪春节前出栏;用义卖玉米的钱筹得10万元重修管线引泉水下山;帮助村民卖村里传统的自然蜂蜜和核桃;举办夏令营让城里的孩子们和村里老人同吃同住认识大自然;开办农民夜校;定期在村里清理垃圾加慢跑运动,维护陀罗村生态环境。还要经常和各地的农人朋友学习交流。忙碌而充实的玉米哥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可是十年前的他并不是这样。

张世元通过10年的拼搏探索,从负债到创收带动,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走出了一条新农人创业的成功路子,也走过了玉米创业的第一个10年,做出了一根干干净净的玉米。

初有成就的玉米哥每逢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重大节日都会给村里老人发放礼品。他还向贫困家庭学生捐资助学,疫情期间给广州捐赠玉米产品,河南水灾时捐助价值50万元玉米产品,受到当地政府和村民的称赞。2017年,张世元被共青团中央和农业部评选为“第十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并获得新农堂和阿里研究院首届中国杰出新农人优秀奖。2018年,他被南方农村报社评为“鲜食玉米种植匠示范户。”张世元带领的团队还先后荣获“省级示范合作社”、“忻府区十佳农业企业”和“脱贫攻坚优秀企业”等多项荣誉。


张世元在玉米基地拔野菜


创业路上多坎坷


创业的路多数是坎坷的,农业更是充满了各种风险,玉米哥张世元也不例外。2010年,他开始玉米创业,当时的糯玉米行业竞争激烈、利润也低,第一年创业还勉强盈利。为提高利润,第二年大量扩产,由于加工工艺设备不够完善,真空糯玉米市场行情也不太好,造成大量产品不达标和滞销,最终负债300多万元。

张世元陷入谷底,在艰难的生活中开始深入思考,玉米作为食品,最重要的还应该是好吃和安全,于是在2012年调整了战略方向,开启了一条新的路线——有机种植。并且以富含花青素的黑玉米作为主打产品,通过选种、羊粪做肥、禁止化学农药、及时采收加工、改进包装等一系列措施,从种植到加工,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改进调整,最大程度保持了玉米本来的口感。

为了解决顾客信任问题,玉米哥和团队一起研究,通过太阳能和无线信号传输实现了基地远程监控,让每一位顾客能够通过互联网随时观看有机种植的过程,增加用户信任。并且每年将玉米在权威机构送检,将检测报告公开展示,让大家吃得放心。

为打开销路,玉米哥几乎跑遍了整个中国。买了电脑从打字开始学起,一个电脑盲硬是自己开了淘宝店。后来又研究社交电商,改商标名称,换包装,探索着各种新兴的线上渠道。

经过三年的不断探索、碰壁、调整、创新,最终在2015年在线上取得突破开始盈利,并且在2017年还清所有债务,在忻府区陀罗村自建了全新工厂。几年下来,玉米哥的黑玉米几乎卖到了全中国,甚至远销新西兰和加拿大,以品质在行业内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通过从负债到创收带动,从门外汉到对行业形成启发影响,返乡创业的张世元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走出了一条新农人创业的成功路子,也走过了玉米创业的第一个十年,做出了一根干干净净的玉米。


张世元(右)在小米基地参与人工采收


产业带动促振兴


在陀罗村奋斗了多年,张世元对这里的山水草木都有了感情,和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成为了邻居甚至同事。但是村里还是很落后,而且村民普遍年龄偏大,村里缺少年轻人。下一个十年,张世元想做一件事,让家乡更美丽,让农业更美丽,以生态健康的理念,利用家乡本地优势,做生态种养以及相关的加工和服务,给消费者提供健康的食品,对生态友善,为愿意返乡建设的年轻人提供机会,通过产业来实现乡村振兴。

2021年,张世元在陀罗村的玉米基地种植了100亩油菜花,作为有机玉米的绿肥滋养玉米,也给陀罗村增添了美丽的风景。百亩油菜花海起到了很好的观赏旅游效果,每天车水马龙,村里出现了久违的热闹,这也给玉米哥带来了更多启发。他发现乡村的自然风光、新鲜空气、健康农品、风土人情,都是现代人需要和向往的。可以以玉米为基础,结合本地的牛羊果蔬,结合本地的山水林田,用一根玉米撬动乡村振兴。

于是,玉米哥张世元开始带着团队和陀罗山的村民一起引泉水下山、养跑山猪、筹划恢复老果园等项目。他们一起卖村里的自然蜂蜜,扩大油菜花田,举办夏令营让城里的孩子们和村里老人同吃同住认识大自然,开办自然教育和农民夜校,用他们点滴的力量和决心,给陀罗村带来新的生机。

通过不断地学习,张世元明白,要想村里产生活力,根本还是需要产业带动。初级农产品自然风险大、周期长、标准化程度低、附加值低、运输难度大、产品门槛低。一二三产业结合,才能改进这些弊端,也能够延长产业链,对本地形成更大的带动。于是张世元和团队在拓展真空玉米的生产同时,先后开发了玉米醋、玉米粽、玉米糊、玉米须茶等玉米相关产品。

有机产品的用户中有一个特殊群体是选择食疗的抗癌人群,黑玉米由于营养和口感深受他们喜爱。给这批特殊人群的玉米供货中,玉米哥一直坚持多加赠一些产品。


玉米基地里的百亩油菜花


对于未来玉米哥充满期待,他说自己一直在创业路上,还要在探索中继续前行。今后适度扩大种植规模和产品品项,研究玉米和杂粮的深加工产品,尝试探索更新的田间管理技术,将自然教育和农业旅游与玉米产业结合,和乡亲们一起发展生态种养,探索新时代农业的更多可能。要和村民们一起找到生产生活生态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用一根玉米撬动乡村振兴。


策划:陈曦

作者:王勇峰

审发:庞波

栏目热线:010-62807388  19358183678(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