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红薯作为特别常见的农作物,在内江市市中区全安镇洪坝村,通过深加工被制作成一根根粉条,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更带动了村民就业,“小”粉条做成了助力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近日,来到位于全安镇洪坝村的内江市市中区吉雅薯类种植专业合作社,此时,工作人员正忙着在房前屋后晾晒粉条,成排的粉条挂满田野乡道,场面蔚为壮观。在厂内的晾晒场,该专合社负责人雷长云正在查看粉条晾晒情况。
“我刚刚检查的那些粉条已经完成晾晒,再过几个小时,这些粉条就会被打包,明天就将被运送到自贡,随后走上消费者的餐桌。”雷长云介绍,“我们的粉条由于品类多、味道正、口感筋道,深受消费者喜爱。除了省内地区,产品还会销往云南、贵州、重庆、黑龙江等省市。”
据了解,今年53岁的雷长云曾经在浙江打拼多年,由于父母年事已高、孩子无人照顾,2009年雷长云积极响应地方号召,毅然辞职,成为市中区第一批返乡创业人员。回乡后,他经过多方考察,成立了内江市市中区吉雅薯类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淀粉,靠着11.5万元启动资金慢慢起家。
由于跨行业创业,对淀粉行业没有技术和经验,运营了3年都一直亏损,但他没有放弃,不断寻访专家。市中区农民工服务中心获悉后,积极联系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指导,慢慢地,雷长云掌握了生产技术,并在专家的建议下,调整经营方向,延伸了产业链条,将生产重心从淀粉转到粉条上。终于,从2015年开始,专合社扭亏为盈,订单逐渐增多。随后,雷长云累计投入400万元,先后三次扩大产能,主要生产红薯粉及粉条等产品。如今,专合社的年产量达500余吨,年销售额超过400万元。接下来,专合社还将进驻电商领域,进一步提高红薯粉条等深加工产品的销量,做大做强粉条产业。
致富不忘家乡父老。“从4年前开始,我们就与附近的4个贫困村签订了‘订单农业’协议,以‘企业+农户’的形式,进行合作帮扶。种子免费下发,红薯成熟后再进行收购。”随着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现在,该专合社每年需要收购1000余吨的生产原料,原材料的收购也由4个贫困村扩大到周边的几个乡镇。小小的粉条产业,间接带动了全安镇周边2000余户农户种植红薯,致富增收;直接带动周边10余名农户稳定就业,每年人均增收达3万元。
提及专合社的未来规划时,雷长云表示,下一步,他计划依托高标准农田项目,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形式,打造3000余亩红薯基地,进一步压缩成本,扩大产能,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粉条全产业链运营体系,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文/陈乐)
责任编辑: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