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江市市中区龙门镇龙门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在这里,投资1亿元打造的“一坊四馆”,成为游客了解内江“甜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打卡圣地。
所谓“一坊四馆”,即红糖工坊、内江糖史馆、甘蔗红糖科普馆、农耕博物馆、曾达一先生纪念馆。让人“惊讶”的是,此前这里仅是一些闲置老宅。
闲置农房盘活后建成的蔗糖创意工坊
龙门村党支部书记罗家元介绍,龙门村作为内江糖业发源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曾家大院和曾氏古建筑群坐落于此。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该村创新“农户+村集体+企业”以房出租模式,盘活闲置宅基地,使得老宅重换新颜。
具体来说,由龙门村集体集中收储闲置农房,统一流转561平方米农房、696平方米院坝给汉安糖草公司盘活利用,村集体向农户和企业分别收取流转金额2%的有偿使用收益调节金和公共资源占用费,农民收取租金获得财产性收入。
按照“申请-审查-审核-公示-挂牌-签约-缴费-产权登记”8个步骤,龙门村将收储的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提交到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挂牌流转,与流入方四川汉安糖草公司合作开发“甜源蔗乡”农文旅产业科技示范项目。
“村集体获得有偿使用收益调节金和公共资源占用费,农户每年可收取超过6.6万元的流转费,实现村集体和农户双赢。”罗家元介绍,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既为古宅的保护利用探索了新路径,又解决了农民房屋年久失修的问题,避免了倒塌、失火等风险,消除了安全隐患,降低了农村社会管理成本与治安风险。
龙门村通过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试点改革,适度放活了宅基地和农房使用权,造血能力不断提升,成为市中区农村改革的样板村。
作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近年来,市中区立足实际、分类施策,引导各镇用足用好试点政策,发挥村集体主体作用,探索出闲置宅基地“以房出租”“以房入股”“以地入市”三种盘活利用模式。龙门村的做法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何为“以房入股”和“以地入市”呢?
据市中区委政研室主任刘平介绍,“农户+村集体+业主”的以房入股模式,即由农户将宅基地使用权交由村集体,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寻求联营方共同发展民宿产业。
譬如,永安镇尚腾新村就依托中央、省级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乡村振兴战略奖补资金共200万元,收储3户约450平方米闲置住宅,引进社会资本300万元入股联营,共同打造集民宿、农家餐厅、手工作坊、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乡村休闲项目。该项目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统一规划、工程招标及监督实施,村集体经济组织按不低于投入资金的4%固定分红。
“农户+村集体+公司”以地入市模式,则鼓励具有稳定非农收入来源并长期在城镇居住的农民自愿放弃农村宅基地资格权,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宅基地资格权退出农户参照当地征地拆迁补偿政策给予货币补偿,并保留其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其他权益。
刘平介绍,按照“规划有序、优化配置、镇域统筹、集约利用”的原则,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打破村行政界限,将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收储的腾退闲置宅基地和闲置的公共服务类建设用地,通过村庄规划和优化建设用地布局调整转化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同一镇域内,形成节余建设用地指标并统一集中使用。
截至目前,市中区共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58宗,其中宅基地资格权有偿退出38宗,宅基地使用权出租、入股20宗,有效激发了乡村振兴活力。(文、图/徐艳梅)
责任编辑: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