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隆昌市胡家镇双龙村的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核心区域,成片的高标准稻虾田纵横交错,身穿下水裤的农人们正忙着起地笼收小龙虾。
“好水出好虾。”在当地流转近300亩地的隆昌市景兴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峰手拿活蹦乱跳的小龙虾展示,“你看这小龙虾多漂亮!个头大,底板干净,肉质紧实,很受市场欢迎。”
李峰表示,这些小龙虾之所以能被客商抢购,秘密就藏在园区西南角低洼处,这个面积8000多平方米的“三池两坝”工程,是让“渔业尾水”变“生态活水”的秘密武器。
何为“三池两坝”?
“这里是沉淀池,稻虾田的养殖尾水从生态沟渠汇流到这里后,通过一道过滤坝再到曝气池,再经过一道过滤坝到生态净化池进一步加速分解水体中有机质,通过水生植物吸收利用水体中的氮磷物质。”隆昌市农业农村局渔业发展中心防疫检疫股副股长杨露介绍,“三池两坝”即沉淀池、曝气池、生态净化池和两个过滤坝,该模式利用物理和生物生态的方法,对养殖尾水进行生态化处理,实现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据介绍,隆昌市拥有四川省面积最大的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2022年,隆昌市优质水稻、水产品、稻田虾年产量分别是14.6万吨、3.9万吨、1.06万吨,稻渔总产值达18.43亿元以上。“渔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被残饵和粪便污染的水体,如果不及时处理,会使养殖水域环境恶化,甚至还会导致鱼、虾、蟹大面积死亡。”隆昌市农业农村局钟辉介绍,科学治理养殖尾水,促进渔业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产出高效、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是隆昌的重要课题。
如何科学治理养殖尾水,成为隆昌首当其冲解决的问题。隆昌市充分调动党外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统战人士智慧力量,聚焦科学治理养殖尾水,实施“三池两坝”工程。
“三池两坝”工程通过沟渠汇集周边稻渔综合种养的尾水进行处理,大大降低尾水中氮磷物质的含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让稻虾种养区域和水体生态净化区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圈,创造了生态环保、高产高效的现代综合生态种养新模式。
截至目前,隆昌市在普润镇、界市镇、胡家镇等建成“三池两坝”尾水治理工程3处,养殖尾水处理池4处。
据介绍,隆昌市在进行渔业尾水治理之前,隆昌河的水质长期处于劣V类,渔业尾水排放也处于劣V类。通过治理,渔业尾水能够实现Ⅳ类水的排放,既助力了隆昌河常年能够稳定达到地表水III类,也助力了隆昌河下游沱江水的进一步提升。(文、图/林巧)
责任编辑: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