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视讯 > 正文

【图文】“百面锦旗墙”背后的故事……

“你放心,我再不会碰这个毒品了。”6月初,社区戒毒人员小明从外地回到永安,社工邵旭忠上门回访时,他这样说道。为表谢意,小明还专门定制了一面写有“万般慈爱引再塑人生,一棵慈心换浪子回头”的锦旗送给邵旭忠,这面锦旗成了福建省永安市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管理工作站“百面锦旗墙”上最新的一面。



据悉,福建省永安市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管理工作站于2012年成立,现有专职社工10人,动态管控吸毒人员986人。10余年来,工作站成效明显:2015年被福建省禁毒委员会授予“全省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示范点”,2021年,全市实现了复吸率和管控率双百目标,收获了多项荣誉,十年来收到康复人员的锦旗就多达100余面。

成绩的背后,凝结了社工们怎样的努力?


当“朋友”处——余晓燕充当回归社会的引路人


“对于大部分吸毒人员,刚开始是被社会歧视的,无论是朋友还是亲人,大家都很排斥……”2012年参加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的余晓燕说,“他们虽然吸毒了,触犯了国家法律,但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就是要让他们早日戒毒、康复,早日回归社会,而我们社工就是与他们做朋友,与他们友好相处,做他们回归社会的‘引路人’。”余晓燕把她接触的每一个吸毒人员,都当成自己的朋友去走访、去劝导。

2016年,余晓燕怀有身孕,西洋镇一个边远村的一名管控对象因车祸大腿骨折。为了能及时了解掌握管控对象的动态情况,她从未间断过与他的沟通联系,并主动乘车到乡下,上门为他做尿检,常常一去就是一整天。在余晓燕的这种“朋友”情怀的感化下,不少对抗、不配合的吸毒人员态度转变,主动配合检查。


当“病人”看——邵旭忠化身心理疗伤的“摆渡人”


今年55岁的邵旭忠,此前是永安智胜公司职工。十年前,因企业改制,他来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管理工作站工作。

“刚接触吸毒人员时,由于他们吸食的毒品不同,吸食后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和生活轨迹也不同,比如冰毒的表现很亢奋、海洛因有麻醉作用,大多吸毒人员像是一个病人,时不时会产生幻觉,精神萎靡不振。”邵旭忠说,10年来,对待他们就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给他们提供心理疗伤的“加油站”,从生理问题到心理变化,为他们“把脉问诊”,最后治愈回归社会。

燕东街道双桥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老李,身患脊椎结核病,毒瘾犯时,老李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总以为活不去了。邵旭忠常常送来米面油,仔细询问他的病情,陪他聊天,并给他办理了残疾证、低保等。因老李行走不便,邵旭忠每次都上门给他做尿检。在邵旭忠的感化下,老李慢慢站了起来,能够为老母亲干些简单的家务活,还时不时弹起了吉他,开始了他的重生之路。


当“善事”为——王维愿做规避复吸风险的“热心人”


从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毕业的天津女孩王维,2005年与丈夫一同来到了永安,2012年永安市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管理工作站成立后,她毅然选择了从事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管理工作,热心用自己所学知识去实现禁毒为民造福这一善举。

“社工要多一点爱心、耐心和责任心,要把这项工作当成‘善事’去做,进行人性化帮教,并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每位社戒社康人员规避复吸的风险。”王维说,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戒毒人员,在戒毒康复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社工必须在与他(她)们接触交流中,用爱心和善举,逐渐建立起信任关系。

2016年,洪田镇一名女子因吸毒,丈夫与其离婚,女子精神感情受到较大的打击和伤害。离婚不久,被列入禁毒管控之后的她因感情问题再次复吸。随后,王维几次要求她来做尿检,但她总是编造各种谎言搪塞王维。王维预判她又是复吸上了,于是,通过与她父母朋友的沟通进行侧面了解,不离不弃地开导她,并劝她实施强戒。强戒出来后,她去了一家外地企业上班,这时,父母担心离开他们的视线后,女儿又再次复吸,无论怎么说都不让她去上班。经过多次交流与沟通,王维了解到女子想要上班“有个属于自己的工作心里更踏实”的愿望,便又周旋在女子与其父母之间,交谈、引导、鼓励……王维把自己的每一个举动,都当成“善事”而为,最终,女子戒了毒,也实现了自己的上班愿望。后来,她又认识了人生中的另一半,结婚前又特意给王维寄来一面锦旗。反复说着:“王维,你真的特别好!”

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是社工与吸毒人员“一对一,面对面”的沟通、掌握他们的经济、情感、心理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措施,打通吸毒人员回归社会的“最后一公里”而写就的。自2016年来,永安市共组织开展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再就业培训15期,参训人数共计500余人,推荐就业指导279人,实现社戒人员再就业242人,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回归社会。(文/林元辉 张建情)


责任编辑: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