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攀枝花 > 正文

【图文】攀枝花:退伍老兵蔡兴枝的河门口经历

“你看这座桥,当年我们部队初入攀枝花的时候就是从这座桥过的江。”仲夏时节,与蔡兴枝老人聊起三线建设时的过往,他兴奋地拿出不久前故地重游的照片展示。他说,那个时候没有今天的繁华,他们的行李用船只运送,人则是从江边徒步到达目的地。



蔡兴枝,1943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7659部队退伍军人,入伍期间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副排长,荣获五好战士五次;攀枝花老一辈三线建设者,原渡口市贸易公司河门口商场行政科科长。


听党话 跟党走


出生在四川资中农村家庭的蔡兴枝,高小毕业后,除了在家务农,还先后在村里担任过宣传员、家畜防疫人员、通讯员、会计等,直至1965年,应征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7659部队的一名铁道兵,奔赴贵州威宁修建贵昆线。

打钢钎、铺铁轨、掘隧道……虽然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且修铁路十分艰辛,但22岁的蔡兴枝对一切都充满热忱,为人朴实,干活勤快,学习能力强,让蔡兴枝很快适应了铁道兵这个新身份。

1966年是蔡兴枝人生转折性的一年。那一年他跟随部队来到了毛主席最关心的地方——攀枝花(当时名为渡口),是“好人好马”才能来的地方,是大三线建设正如火如荼开展着的地方。

铁道兵辛苦,在攀枝花的铁道兵更艰苦,因为这里的环境更恶劣,且酷暑难耐。“我们是1966年6月到的这里,看着漫山遍野黄黄的火箭草,本来就热的天气感觉更热了。”蔡兴枝回忆着初到攀枝花时的情景,黄色是当时的主色调,一切都还在起步阶段,建设工地尘土飞扬;一座悬索桥连接着江两岸,奔腾的金沙江当时也是黄黄的,不似如今这般碧波荡漾;没有交通道路,战士们的行李乘船,大部队则是徒步前往,蔡兴枝所在的部队负责修建成昆线三堆子段。

“到这里的第一天就开始拉肚子,每天都拉,全班都拉,持续了一个多星期的样子。”和所有初期建设者们一样,蔡兴枝和战友们住牛毛毡房,吃萝卜干,喝泥浆水,在江边洗衣,但这些都不是最艰苦的。

“一公里牺牲一战士”,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成昆铁路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程;沿线地带被外国专家们称作“铁路禁区”,长期被认为是不可能修筑铁路的地方。工业资源匮乏、先进装备欠缺,蔡兴枝和战友们都是人工、半人工在施工作业。

“如果当时有现在的这些机械装备,我的好多战友就不会牺牲了。”蔡兴枝泪目道,一次在高空旱桥作业时,突然发生了垮塌将两名战友掩埋,奋力抢救出来后,一名战友已经牺牲,另一名战友奄奄一息,紧急送往医务室抢救。蔡兴枝和战友们纷纷检测血型,以备不时之需,直至半夜,睡梦中的蔡兴枝被摇醒,紧急前往医务室为受伤战友献血,但令人遗憾的是,经过一个星期的抢救,这名战友还是牺牲了。

被问及战友的牺牲会让其有退缩的想法吗?蔡兴枝坚定地回答:“完全没有,作为一名军人,就是要听党话,跟党走,祖国需要我干什么我就把什么干好,要发扬出三线建设的‘铁道兵’精神。”

1967年8月,蔡兴枝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己从小的愿望,也更加坚定了他为党奋斗终身的决心。


为三线 献终身


1970年2月,蔡兴枝退伍转业,被安排到四商店担任人事员,自此成为三线建设商业战线中的一员。当时攀枝花的三线建设进入到新的阶段,物质需求有所提升,那个时候商业战线有个口号叫做“发展生产,保障供应”,在物资匮乏的大环境下,作为商店不仅要卖货,更重要的是要买货。蔡兴枝转业到四商店后,实行了军队工作作风,继承和发扬了军人的光荣传统,除自己的人事工作外,把采购筹集货源作为第一要务,和同事一起走遍攀枝花周围的山山水水,远到成都、昆明调取商品,大大改善了河门口区域的商品供应。一些以前没有的稀有食品在商店里开始出现,肉、蛋、食糖、肉罐头、腊肉……还有干货制品,像糖果、糕点、奶制品、白酒等。

随着河门口区域各单位建设成果的不断取得,河门口成了整个攀枝花的亮点,是当时最为繁华的地带。繁华的来临首先需要商业服务的保障,时任四商店的领导晋顺德召集商店领导班子研究讨论,面对河门口的大好形势给四商店带来的新挑战,决定在502电厂的坡地上新建河门口商场大楼。

“开业的时候整栋楼挤满了人,我感觉楼都在微微颤动。”1971年,河门口商场正式营业,回忆起当时的盛况,蔡兴枝兴奋地说,那时叫河门口工农兵商场,后来才改为河门口商场的,是攀枝花第一家商场,不管是凑热闹还是买东西,来的人特别多。自此,河门口区域迎来了更大规模的繁荣昌盛。河门口商场先后荣获了国家商业部、省、市的奖励及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2003年,蔡兴枝退休,现仍居住在攀枝花市西区,今年80岁,身体康健,回望自己的一生,他表示自豪且荣幸,见证了攀枝花一步一步发展至今;见证了西区从无到有,五十年风雨变迁,这是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们洒热血献终身的劳动成果。(文、图/温继燕 彭建文)


责任编辑: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