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攀钢矿业公司朱兰铁矿采运作业区电铲大班党支部书记、副大班长吴丹荣获优秀高技能人才的最高政府奖项——“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母勇钢、黄海森等9名职工荣获“河钢矿业杯”第三届全国冶金矿山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技术能手”称号,公司获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是该公司在历届全国冶金矿山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的最优赛绩。
好消息频传的背后,是攀钢矿业积极推进高技能职工队伍建设,多措并举,提升素质,积极为人才成长拓宽发展之路,形成了“人才支撑发展,发展孕育人才”的良好局面。
搭建舞台,培育人才成长的“孵化器”
“不断的现场学习和培训是我们职工梦想起飞的地方。”每当聊起自己的成长,吴丹都会自豪地把自己的成长成才归功于该公司的人才“孵化计划”。
操作法推广培训
攀钢矿业公司以提升技能创效为重点,强化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围绕“干啥学啥、缺啥补啥”的原则,推行“1+2+3”复合技能培训,引导广大职工精一门、懂两门、会三门。深化精准培训模式,把讲台与现场、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利用“大课堂”“小课堂”“专业课堂”,实施“精准化、差异化”技术技能培训,把职工学习课堂搬到生产一线、搬到作业区、搬到班组……大大激发了职工的学习兴趣,使枯燥无味的技能培训变得趣味横生。今年以来,组织完成技能鉴定高级工、技师及高级技师复审考试报名11个工种90人次,组织各类技术培训933人次。
大力开展提合理化建议、自主管理、QC小组、小改小改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截至目前,广大职工开展攻关活动24项,修旧利废626件,提出合理化建议1216条,创效5000余万元。
通过“培训+运用”“师带徒+创新项目”等学用结合方式,以项目带队伍,师傅带徒弟,引导职工参与“共产党员工程”“管理创新项目”“技改技革”等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针对“5G无人采矿”“两个提质”“超细粒级钛铁矿回收”等新项目,规划培训内容,增强培训实效,确保培训率100%。近两年来,公司实施共产党员工程、管理创新项目527个,获行业、省、市及鞍钢、攀钢两级公司表彰项目近100个,参与的高技能人才近200人,实现广大职工从“学习技术”到“展示技术”的转变。
勇展技能,打好人才提升组合拳
铲斗、电铲牵引轮、铲具、TR100吨矿用汽车轮毂、反挖铲斗等5种不同材质、修复难度大、价值高的易损件在李映富的焊枪下很快就修复一新。一旁观看的职工不由啧啧赞叹:“看李师傅焊接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太棒了!”
“河钢矿业杯”第三届全国冶金矿山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比赛现场
为进一步提高职工技能水平,攀钢矿业公司精心设计中素质提升的活动载体,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职工技能大赛等活动,为广大职工学业务、强素质搭建更加宽广的舞台。近年来,公司选拔推荐了200余名职工参加全国、省、市及集团公司的技能竞赛,自行组织了25个矿山专业工种赛和复合技能竞赛,各二级单位开展了近50个工种赛,近4000名职工参加了竞赛活动,18名职工先后荣获“全国行业技术能手”称号。
同时有效借助技能竞赛活动,鼓励职工积极投入到生产经营工作中来,把学习成果和技术成果转化为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由王太春工作站实施的“超细粒级产线的应用”项目,解决了超细粒级钛铁矿工业回收世界性难题,年创效7717万元;赵春秋工作站实施的“环保给排水控制系统优化”项目,实现了环保指标可控,促进了保产保量,创效110余万元。
“技能大赛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技艺切磋的平台,有利于我们相互交流、对标学习、提升技能,是我们实现成功成才的又一新通道。”这是参赛选手们的普遍共识。
示范引领,深化人才培育“传帮带”
攀钢矿业公司将人才队伍建设融入到创新创效工作中,通过“传帮带”,把技能创新人才优势发展为群体优势,持续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技术“传帮带”
依托技能大师(劳模)工作室,引领职工在技术创新上发挥作用,成为解决生产一线技术难题的“攻关站”、推动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练兵场”。通过四川省“吴丹技能大师工作室”、攀枝花市“黄运峰电工技能大师工作室”“蒋家国汽车修理技能大师工作室”等6家大师工作室和9家技能工作站的高技能人才团队,签订“师带徒”,传授技艺500余人次,先后培养出300多名复合技能人才,发挥了技能传承和技能推广的积极作用。
积极鼓励职工总结“先进操作法”,做好技术提炼。先后命名了各级先进操作法100余项,其中攀钢级以上先进操作法7项,矿业公司级先进操作法25项,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新动能”。先后开展李映富焊接先进操作法推广活动、李铁强KY-250D牙轮钻机操作法推广应用等20余场次,上千人参加的推广应用专题培训活动。还将先进操作法做成图文并茂的PPT培训教材,通过开设“先进操作法大讲堂”,让发明者在现场实际操作示范等言传身教等方式来推广先进操作法。
今后,攀钢矿业将持续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更多适应企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技能人才支撑。(文、图/孟祥林 蒋沛含)
责任编辑: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