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攀枝花 > 正文

【图文】西区格里坪镇:高山青花椒走出的致富路

金沙江畔,沟壑纵横。海拔2000多米的竹林坡、大麦地片区,位于川滇交界处,属攀枝花市西区格里坪镇金家村,距格里坪镇主城区约16公里,现有农户180户701人。长期以来,由于山高坡陡、干旱地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原因,村民们生活十分困难。

如今,在金家村竹林坡、大麦地片区,举目青灰、土黄的斑驳色彩中,层层叠叠透着绿意,那便是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西区特色农产品——高山青花椒。



时下,竹林坡、大麦地片区的青花椒又进入了采摘旺季。7月18日,一走进竹林坡青花椒丰产抚育项目基地,处处可见成片的高山青花椒林枝繁叶茂,显露出盎然生机。棵棵翠绿的花椒树迎着和煦的阳光舒展着枝干,树上青花椒挂满枝头,青葱饱满,压弯树腰,凉风拂过,椒香扑鼻。

“我家种植了六七十亩高山青花椒,今年受干旱天气影响,产量有所减少,每棵树大概四十多斤。预计今年鲜花椒总产量10吨,四斤鲜花椒出一斤干花椒,按照往年30一斤的价格来算,今年大概收益15万元左右……”椒农郑刚正在采摘青花椒,看着这么多的青果果,脸上难掩丰收的喜悦。

郑刚笑盈盈地说,他在这里种了二十多年青花椒了,随着政府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花椒产量也越来越高,大家的生活也一年年地好起来了。“自从村上发展高山青花椒产业以来,大家都受益于花椒产业,忙碌一年有好的收成,再累也值得。”

如今,高山青花椒已成为竹林坡、大麦地片区的支柱产业,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致富果。但说起高山青花椒产业化发展,得追溯到2000年西区二半山开始大面积种植花椒。

“我们竹林坡大麦地的父老乡亲算了一笔账,之前种植梨子、油桃、玉米、豌豆、红薯等作物,一年的年产值是每亩大概1000元左右。后来种植青花椒,因为没有技术,一年的年产值也就每亩1500元。2018年,区林业局、区农交局和格里坪镇争取了青花椒丰产抚育项目,有了专业化的指导,盛果期的收入达到亩产6000元。现在单从花椒这一块,村民人均收入在8000元以上。”格里坪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副主任张雷华介绍道。



西区借助国家、省、市等各级专家团队的力量,发挥海拔高、污染小等自然地理优势,在金家村竹林坡、大麦地等片区,大量种植高山青花椒。坚持科技兴椒,邀请省博士后、博士到攀授课,邀请市农科院常态化授课。完善基层农技人员工作机制,培育懂花椒、爱花椒的“土专家”“田秀才”和基层农技人才队伍。目前,西区花椒品种优化、管护技术优化、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生物防治成效明显,花椒品质不断提升。

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围绕竹林坡、大麦地5000亩集中连片花椒基地,西区包装项目争取资金,新建花椒基地产业路20公里、硬化6米宽通村金竹路4公里、拓宽通组道路3公里。加强农户的节水意识教育,新建深井、山坪塘、蓄水池、小水窖和管网等小型水利设施和配套设施,目前该片区总蓄水量达到7万余方。引导椒农购置花椒烘干机、筛分机进行初加工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加强基地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充分发挥基地示范作用。

引导金融活水提供资金支持,吸引辖区银行保险机构对花椒种植和收购户进行帮扶,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持续提升支农惠农服务水平,解除椒农的后顾之忧。此外,种植大户还自主到农商银行、农业银行等银行贷款投资扩大经营。截至目前,四川青年创业促进计划(青创计划)无息贷款解决西区11户椒农的资金问题。

“实施青花椒丰产抚育项目之后,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如今,西区的高山青花椒已经达到7200亩的规模。今年,我们采取节水保果等生产自救措施,把干旱带来的损失降到了最低,全区花椒产量预计有45万千克,年产值2000万元,真正实现‘椒虑’向‘椒傲’的转变。”张雷华表示,下一步,将牢牢把握产业振兴,加快特色农产品种植,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把“小花椒”做成“大产业”,为西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注入强劲动力。(文、图/田金艳 张雷华)


责任编辑: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