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攀枝花 > 正文

攀枝花市东区炳草岗街道:“1235”工作模式引领城市更新

攀枝花市东区炳草岗街道望江街社区成立于2001年7月,辖区面积0.7平方公里,现有居民楼102栋、5040户居民,常住人口达1.2万余人(有30%以上的居民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炳草岗街道常住人口排名第三的社区,属于典型的老旧居住型社区,也是一个老龄化社区。

近两年,随着城市更新项目的推进,望江街社区辖区有目共睹地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但是社区仍然还存在着活动阵地少、服务精细化个性化程度不高、老年人基数大、居民参与自治意识薄弱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进城市更新项目,做好城市更新时代下的“治理后半篇”文章,按照攀枝花市委精明增长战略,充分响应“复兴炳草岗”号召,望江街社区创新探索出一套“一核引领、二融共促、三维并举、五微治理”的基层治理“1235”工作模式。


“引”——党建引领,高擎城市更新“主心旗”


为了在城市更新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将群众意见建议作为城市更新和基层治理的风向标,望江街社区始终坚持按照“1+3+N”模式,推动城市更新和社会治理融合发展。

“一核引领”定格局。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服务城市更新大局,加强顶层设计,理顺工作体系,夯实基层基础,形成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的“一盘棋”工作格局。

“三项强化”强支撑。强化组织引领,持续深化“支部建在小区,组织覆盖楼栋,党员联系家庭”的基层党建体系,在城市更新中创新服务群众的“三会”模式,即意见征集会、事前通气会和问题协调会,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为城市更新提供广泛坚强的基层组织保障。强化党员担当,激发基层党员内生活力,组建党员先锋攻坚队、党群连心工作队、党员志愿服务队,已组建“牵手”“菩提”“金穗”“春雨”“守望“远声”六支队伍。推选党员担任辖区“网格长”“楼栋长”“单元长”,充分发挥党员“纽带”“桥梁”作用,引导居民群众积极投身社区基层治理,成为城市更新工作的助力军。强化阵地建设,把建好、管好、用好党群活动阵地作为服务城市更新工作的一大抓手,将原本的民安巷党支部活动室升级为“城市更新”综合党委活动阵地,打造“党建+学习+活动+生活”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党建大本营。

N“党建联动”破难题。按照“党建引领、区域联动、共治共享”的工作思路,创新成立炳草岗街道“城市更新”综合党委,建立区域化党建联盟,构建城市更新党建共同体,引导市住建局、市城管局等市区党政职能部门、攀路、攀宾等辖区企业和爱尔眼科等“两新”组织结合自身职能,共同参与到城市更新发展中来,以党建联建促进城市更新与基层治理、平安建设、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各项工作融合发展,通过联盟单位链接资源,发挥行业优势,共同研究解决城市更新和基层治理推进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堵点,实现党建功能有效服务城市更新发展和基层社会治理。

截至目前,望江社区通过充分发挥党建联盟平台作用,围绕政策宣传、意见征求、工作协调、便民服务等方面开展共建活动40余场次,组织召开城市更新工作协调推进会30余场次,协调解决电梯加装、违建拆除、管线迁改、楼栋拆除等项目推进中的重点难点和居民反映强烈问题50余个。


融”——两融共促,凝聚基层治理“源动力”


民情民意全程融入。始终秉承“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坚持“问需、问计、问效于民”,当好民情民意“传声筒”改变从上而下的更新模式,推行“三上三下”的议事模式和“四访四促”群访机制,深入开展“访民情、集民意、解民忧、聚民心”活动,从项目方案设计、细节调整、工程实施到后期管理、长效运营全过程融入民情民意,激发居民可以最大限度参与进来,真正成为城市更新的“主人翁”。

项目启动前期,调动街道社区党员干部、双报到在职党员、支部党员骨干成立先锋攻坚队伍,两周完成望江片区楼栋信息、人员结构、管线入地、防护栏及违建等基础情况摸排;47天完成望江片区1478户居民调查走访全覆盖,收集有效问卷1377户,覆盖率100%,有效调查率达93.2%,支持率达96.93%,为项目规划设计提供详实的基础数据和民意支撑。

项目推进中,通过促膝恳谈会、坝坝龙门阵、城市更新论坛等形式,开展社情民意征集活动130余场次,征集各类意见和建议1000余条次,分门别类反馈至行业主管部门和设计单位,有效打通民意征集和问题处理通道,让城市更新更加贴近居民群众新需要、满足居民群众新期待。

能人挖掘赋能融合。积极探索从小区党支部、“五老”志愿者、电梯加装带头人、楼栋长、热心居民等群体中深入挖掘“更新头雁”“小巷总理”等治理能人,在城市更新综合党委阵地设置“头雁议事厅”“能人微课堂”,制定“五步议事法”(即能人“摸”情况、例会“议”事项、清单式“推”动、结果“示”办理、满意度测“评”),在能人头雁的引领推动下,居民共商共议共治,求得城市更新和社区治理最大公约数。从城市更新单一的政府主体“全权负责”转变为党建引领、多方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从居民被动式地接受服务转变为主动议事决策的过程性自主,充分发挥居民潜在动能和内生动力,让居民在基层治理中有存在感、参与感和获得感。


治——三个层面,筑牢共治共享“同心圆”


以“思想更新”为先导,让城市发展更有深度。着眼以“全域化”“全龄化”宣传为目标,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城市更新”系列宣传,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青年之家、老干部工作室等阵地,组建“牵手”“金穗”“春雨”“守望”“远声”六支特色宣讲队。以“理论+实践”“线上+线下”“定点+入户”模式为基础,依托“集中宣讲+流动课堂”“微宣讲+志愿服务”“云宣讲+有奖竞答”等多样载体,创新开展“城市更新论坛”“趣说更新”“‘新’老年课堂”等宣讲活动,在网格里学、在楼栋里讲、在家庭中悟,将城市更新宣讲台搬到街头巷尾。截至目前,共开展各类宣讲活动110余场次,受众人数达到5000余人次。

以“志愿服务”为驱动,让城市生活更有温度。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居民需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各级平台,提供改善民生、凝聚民心、促进和谐的思想更新、环境焕新、平安建设、文化睦邻、与爱同行“五大志愿服务”,续写望江片区更新“后半篇文章”。充分凝聚“爱的里程”“远方的家”“乐扶青葵”“爱心积分”等众多志愿服务品牌效应,发挥老年康乐协会、辉荣志愿者协会、“银河”志愿队、“逐梦”青年服务队、“先锋”党员服务队等众多志愿服务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在电梯加装、飞线整治、停车划线、文明劝导、空间美化、社区文化建设等城市更新专项工作中献智献力。精准对接社区治理需求与社会志愿服务力量,形成“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多方联动模式,本年度开展各类志愿服务70余场次,服务居民群众2600余人次,为城市更新和基层治理注入不竭的社会动能。

以“市域治理”为抓手,让城市管理更有力度。城市的更新不但要在发展上“谋突破”,更需要在管理上“下深水”,望江社区优化织密辖区“三张网”,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一是密织“红色”网。深入推进“强基固本、融合共治”网格党建工程,以社区为单位,以网格为依托,坚持“一小区一支部”“一楼栋一先锋”的原则,织密“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党员中心户”一贯到底的组织链条,充分发挥“红色业委会”和“红色物业”作用,有效推动党的“神经末梢”和“基层单元”深度融合、互融共促,织牢干群基层治理“连心网”。二是夯实“网格”网。探索“街道统、社区抓、网格办”的试点思路,建立“晓龙调解队”“顺心服务队”,打造“网格驿站”,切实做到小事不出网格,难事不出社区,急事不出街道。三是发展“自治”网。广泛推广“甘露园”小区自治模式,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小区治理,发掘培育小区自治“管家”,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与社区自我服务模式,发动群众服务群众。


微——五个维度,谱写治理更新“后半篇”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是联系和服务居民的最后一公里。“人”既是城市更新的主体,也是城市更新的目的——吸引和聚集更多人,发展和服务更多人。望江街社区的“五微”即点亮微心愿、推进微服务、开展微协商、建好微阵地、树立微典型,从五个维度以“微字”把脉、从“微处”切入,“微”不是小,而是更加亲民化、个性化,更加注重细节与温度。

微心愿:线上线下征集辖区居民微心愿,将居民所思所盼与城市更新方向有机结合,通过宣传动员和民意收集同步走,有助于汇聚民意、打通堵点。

微服务:立足辖区资源,结合居民微心愿,精准对接包联单位、爱心企业、志愿组织、双报到党员开展系列个性化微服务10余场次,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

微协商:依托党建联盟、小微协商、共富论坛、人大代表联络站等平台打造“有4说事”议事协商品牌,拟建“小微议事角”3个,实现问题矛盾及时化解在基层。

微阵地:在休闲广场、口袋公园、彩虹步道等新建一批党群微阵地,并引入“社区+小区微站”“新空间+合伙人”理念,依托新增社区公服用房和小区闲置用房等逐步建设一批全龄化共享服务空间。

微典型:通过群众推荐、居民自荐、社区发现等方式挖掘治理能人,建立能人库,以宣传报道、典型分享、表彰大会等形式扩大典型影响力,以“典”带面,有效提高居民自治意识。

望江街社区将筑牢“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以社区的服务和治理能力提升为锚点,通过更加贴近居民需求、服务更加精细的“五微”治理工程,让辖区居民由城市更新的“旁观者”“观望者”“反对者”转变为“见证者”“参与者”“支持者”,最终实现城市硬件到居民思想再到基层治理的全面更新。(黄露)


责任编辑: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