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辈子能记住的事不多,但是有两件事是无法忘怀的,一是作为一名普通石匠参加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等首都10大著名工程的建设,二是从云南转战支援攀枝花三线建设。”已经走过95个春秋的杨鸿有老人谈起这两件事,沧桑的脸上笑容满面。他的两个女儿在旁边打趣道:“你看老爷子现在的表情跟他年轻时当石料采购员的表情一样,像打了鸡血似的满脸通红。”
走进攀枝花市西区星瑞二期杨鸿有老人的家,门口柜子上一枚枚纪念章、一张张不同时期的奖状十分引人注目。1953年云南省人民政府交通厅铜矿工程处授予的二等功模奖状,1959年因在建筑军事博物馆中表现优良获总后方勤务部宜山工程公司授予的先进生产者,1959年昆明市先进生产(工作)者,以及一张叠一张的“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这些都是杨鸿有老人终身奋斗、一心向党的印记。
出生贫寒与石头有缘
1928年的初春,杨鸿有出生在云南省金平县水头寨的一户贫苦农村家庭,像大多数中国农村孩子一样吃不饱、穿不暖是一种常态。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越发艰苦的环境让这些娃都特别能抗,六七岁光景不惧风霜雨雪放牛、放羊、打猪草、扛柴垛依然迎风生长,且精力旺盛,农活干完后他就经常去乡里看那些老石匠凿磨、打碑、刻石,渐渐地,这个农村娃开始对坚硬的石头有了兴趣,老石匠们看见这个小孩对石头感兴趣就教他如何使用工具,凿磨、打碑、刻石从哪儿下手……一来二去,杨鸿有对石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段经历为他日后成长为一名技艺超群的石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石匠有来头 首都十大工程竞风流
因家境贫寒,杨鸿有10多岁便开始外出打工,皆与石头有关,虽未上过一天学,但积极向上的他靠自学渐渐地能读书看报了,石匠技艺也与日俱增。
1953年,打石头打出名气的杨鸿有被中央建筑部门云南总公司第30工作部招为旗下的一名石工。作为响当当的“杨石匠”在这里也仅能当普通的石工用,可想而知云南总公司第30工作部是多么人才济济、藏龙卧虎。从单打独斗的石匠来到纪律严明分工协作的单位工作,杨鸿有开始有些不适应,觉得自己是有来头的石匠,不应该做这些简单粗糙的石工杂活,可后来的一件小事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
一天,杨鸿有与工友们一同到山上采石,忽然有人说又来新工人啦,杨鸿有转身一看竟然是老家教自己凿磨、打碑、刻石的许师傅,杨鸿有放下手中的工具坐在一块石头上与许师傅攀谈起来:“你怎么也来我们工地干这种杂活了,你一个著名的石匠,手艺这么好在老家难道还愁生计吗?”“你还是年轻,你不懂,现在国家大搞建设,很多工程都需要我们这样的石匠,我听说首都要搞什么十大建筑工程,我想要是能参加是多么光荣的事啊,一个石匠算什么哦,你小子孰轻孰重都分不清。”听师傅这么一说,杨鸿有醍醐灌顶,自己之所以能够在这里立足,是因为自己拥有石匠这一特殊技能,自己连普通石工都干不好枉对石匠这个称呼。
二天,从那以后,杨鸿有每天最早上工,最晚下工,他和许师傅一道努力钻研在不同石材上篆刻各种鸟虫兽画的精湛技艺。
三天,辛勤的付出终于换来了难得的机遇,1959年3月,杨鸿有和许师傅一道被选派到首都北京参加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等十大著名建筑工程的建设,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杨鸿有发扬自己的专长和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精神,在修建军事博物馆时因团结协作、安全、节约、卫生等多方面表现优异,被总后方勤务部宜山工程公司授予先进生产者称号。
四天,带着这个莫大的荣誉回昆明不久,他就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既是石匠又是先进的共产党员。
奔赴新组建“一一〇”工地 争做“好人好马”
1964年10月,杨鸿有与27名工友一道接受建工部指令迁往攀枝花(当时名为渡口)支援三线建设,组成一一〇工地,后改称渡口市建筑工程局第一建筑工程公司。
那时候,攀枝花无路、无车、无水,天干地旱,大家从仁和步行到大渡口,放下背包立即投入施工,在“白天战荒山,夜晚宿露天”“没有砂石江边采,没有用水脸盆端”的艰苦条件下,开始创业。
“501发电厂、502发电厂、503发电厂、邮政大楼……我们都参与了建设。”从1964年10月到1985年,杨鸿有所在的市建一公司累计承建工业建筑20余个,承建公共建筑、民用建筑1000余项,共完成建安工作量23462万元,竣工面积113.43万平方米。重要工程有渡口发电厂、大渡口水厂、河门口发电厂、新庄发电厂、攀钢石灰石焙烧车间、钢锭模车间、格里坪木材综合加工厂、硅酸盐制品厂等工业建筑;市人大、政协大楼、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攀枝花大梯道东侧建筑群、江南二路6号住宅、攀钢俱乐部、矿务局俱乐部、攀枝花贸易中心等住宅和公共建筑,谈起这些如数家珍的建筑,杨鸿有感慨万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凿岩打石、采购备料,目睹一个个工厂、一栋栋楼房在金沙江两岸拔地而起,他说:“我算得上是好人好马上三线了,风梳头、汗洗脸我无怨无悔。”(文、图/温继燕 曹悦 彭建文)
责任编辑: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