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编织中国结,当场就有订单,花椒刚上线,就有人下单,感谢金东‘亲人’千里送技能,现在我不仅能编织中国结,还学会了直播带货,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近日,在全国第三届“乡村振兴·智创未来”巾帼共兴创业创新丹巴分赛区上,参赛选手甲居镇绣娘刘丽凤如是说。
跨越千里,山海情深。2021年6月,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对口支援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两年多来,“金丹”携手“一家亲”,千里送“技”促增收,让丹巴群众在家门口端上“金饭碗”。
一根红绳,编出村民“致富结”
“丹巴地处高山峡谷,农村赋闲劳动力多,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少,如何盘活农村闲散劳动力成了促进农户增收的破题关键。” 金东区挂职丹巴县委常委、副县长叶悠霞说:“入驻丹巴以来,我们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当地村民心灵手巧,有传统的绣花技艺,希望将金东中国结编织技艺引入丹巴,发展来料加工产业。”
在金东区的关心指导下,丹巴县妇联和金东区妇联联合建设“浙江金东—四川丹巴巾帼共兴工坊”。2022年10月,金东区组织有中国结手工编织技能、有直播营销经验的教师,组成优质讲师团,跨越2100公里来到丹巴,举办了首期“金东—丹巴中国结来料加工培训班”。
为期5天的技能培训里,丹巴县30名具有初中以上学历、带动能力强的女性参加了培训,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学员们掌握了中国结的编织技艺。
2022年11月16日,编织技艺优秀的6名女性到金华市金东区开展集训,筹备参加“数智赋能创享未来”巾帼创·助农直播创业大赛。11月25日,在浙江义乌国际博览中心,第二届“数智赋能创享未来”巾帼创·助农直播创业全国总决赛中,丹巴参赛的6名选手有3名进入20强,分别取得1个优秀奖、2个先锋奖的好成绩。
“没想到能获得全国大奖,非常开心!特别感谢金东对口支援工作队的帮扶,让我学到了技能。回到家乡后,我会让更多的姐妹掌握这门技能,带动她们增加收入。”获得优秀奖的丹巴县章谷镇水子一村村民楼姆表示。
在今年举办的第二期“金东—丹巴中国结来料加工培训班”上,去年首期培训班结业的12名优秀绣娘已担任老师。通过乡镇轮训和集中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目前,全县已培训绣娘超3000人次。来料加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来料加工产业逐渐覆盖到全县农村。不到一年时间,丹巴县完成20多万个中国结的编制,实现来料加工业产值100多万元。
“今天又接收了10万个中国结,支付工资6万元。有了中国结编织技能,绣娘们在‘家门口’就能增收。目前,一批新的订单已经发货。” 在全国第三届“乡村振兴·智创未来”巾帼共兴创业创新丹巴分赛区大赛上,中国结厂家代表义乌彩绳工艺品公司总经理蒋洪卫表示。
直播带货,“山货”飞出大山沟
“有编织技艺,更要有直播技能。这样编织的中国结才能由当地绣娘们通过直播自行销售,还能够销售当地农特产品,宣传推介当地文化旅游资源。”金东区驻丹巴工作分队相关负责人表示。
7月4日,在金东区驻丹巴工作分队支持下,来自浙江省巾帼共富工坊服务中心、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金华市巾帼云创联盟、义乌市酷摇科技等单位的高校老师、企业家、大学生10余人组成巾帼帮帮团工作队,在丹巴县全域开展“来料加工中国结编织+直播技能培训”。
近一个月来,巾帼帮帮团工作队通过专人驻镇、集中培训、走村入户、单个教学等方式,培训丹巴当地绣娘1100余人次,送教上门600余户,编辑发布短视频400余条,浏览量突破50余万人次。
在全国第三届“乡村振兴·智创未来”巾帼共兴创业创新丹巴分赛区大赛上,通过培训,来自丹巴县12个乡镇的100名绣娘现场展示技能风采。此次大赛,选手们在“川府农博”电商平台开展直播,现场带货中国结、“美人脆”苹果、“一镇一品”特色产品,开展文旅推介。
“亲们,我是来自四川甘孜州丹巴县的绣娘,这是我编的中国结,挂在家里,是不是很喜庆!同时,这里还有我家乡的‘美人脆’苹果,品质非常好……”直播现场,绣娘李友林架着手机直播,2个小时的直播,让她收获了网友50万个点赞。
比赛现场,选手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各显神通”展开激烈角逐。直播开赛仅40分钟时,大赛直播人气值就达37万,截至当天上午12时,短短两个小时的直播,总观看人次超102万,点赞数达895.21万次,产生交易额12.56万元,订单数量达2596单。
丹巴独特的气候优势、区位优势,孕育了丰富的农特产品,如土豆、苹果、花椒等。“没想到,效果这么好!我们有了直播技能,家乡的这些‘山货’将飞出大山沟,未来的日子也会像这中国结一样红火。”谈到直播带货,刘丽凤信心满怀。
“下一步,我们将实施‘十百千’工程,即培养十支优秀来料加工经纪人队伍和十个直播+来料加工产业基地,培养百名乡村网络主播,培养千名中国结编织绣娘,让群众在家门口端上‘金饭碗’,开创全面推进丹巴乡村振兴新局面。”叶悠霞表示。(杨琦)
责任编辑: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