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攀枝花 > 正文

【图文】攀枝花市西区邓昌明:一位老兵的绝对忠诚与无悔誓言

见到邓昌明老人的时候,他静静地躺在床上,因为前段时间摔到了腰椎住院治疗,以及高龄的缘故,坐立颇为费力。但在讲述中,老人精神矍铄,眼中闪着光,胸前的军功章熠熠生辉。在邓昌明点点滴滴的细节回忆中,仿佛看到了72年前那个年轻的志愿军战士浴血战场的身影。

现年90岁高龄的退役老军人邓昌明,提起年轻时参加抗美援朝的经历时,那张被岁月染满风霜的脸上,显露出的神情依然如磐石一样坚定,记忆犹如发生在昨天一般清晰。作为一名复员军人和三线建设者,多年的军旅生涯和三线建设亲身经历,在邓昌明心中刻下了深深印迹。7700余里,5次与“死神”赛跑的战场通信经历,是他一生的宝贵记忆和精神财富,彰显了一个老兵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与无悔誓言。



抗美援朝,志存高远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全国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热情。为了保家卫国,不少青壮年纷纷报名参加志愿军,成了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同样的参军热潮也出现在了四川。自古就有“无川不成军”的说法,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无数川籍将士告别父母和妻儿,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战场。邓昌明就是其中的一员。

邓昌明,男,中共党员,1933年2月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东观镇农民家庭,家中共有五兄弟,他排行老五,今年整整90岁。1951年7月,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1956年3月入党,1957年复员,于1966年12月作为支援攀枝花三线建设的一股力量参与到三线建设之中,把青春热血都奉献给了抗美援朝和三线建设。

时间的轮轴转动到1951年7月,得知征兵的消息,邓昌明第一时间就报了名。一周后,他如愿穿上军装、戴上领徽,跟公社几个被录取的年轻人一起来到安东市(今丹东)新兵团参加为期2个月的新兵训练,正式踏上军旅生涯。

他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二军三十四师100团的军人身份和心怀祖国人民的壮志通过重重考验,光荣入伍,当年他年仅17岁。2个月的新兵训练中,邓昌明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他头顶五角星,心里装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面对任何艰辛,不怕苦与累。

邓昌明一家几兄弟本来都要参军,但家里老人要照顾,还要种田,只能二哥、三哥和自己当兵。二哥现年94岁,三哥邓昌盛也曾参加过抗美援朝,后杳无音讯,为国家、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出了自己的热血和生命。

每每说到这里,邓昌明总是唏嘘不已,不胜感叹。多少先烈默默无闻地成了革命胜利的铺路石,一想起牺牲的战友,总觉得为国家、为党、为人民多干点工作,是一名老军人应尽的义务。


机智勇猛,智斗“死神”


提起当兵那段最难忘的岁月,邓昌明仍然记忆犹新,曾几何时,好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历历在目。

他还深刻地记得1953年6月的一天,作为战场通信兵,他与同行的战友为前线送信过程中,已经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线即将到达终点时,突然敌军的战机在头上巡视,不断发出轰鸣声。敌机已经投下了好几颗炸弹,把地上的树木和草地轰炸得面目全非。

当时送信的三名战友其中有两名被敌机投下的炸弹炸伤,千钧一发之际,他迅速躲到身旁的一棵大树下掩藏起来。这是一次与“死神”的对抗,随着一声巨响,敌军的飞机把炸弹投在了他身旁很近的一棵大树边,危险近在咫尺。炮弹把旁边的大树炸了个粉碎,炮弹壳也重重地弹射到距离他不足10公分的地上。他惊恐害怕,怕的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怕完成不了党和人民的重托,不能把敌人赶出朝鲜。他痛心疾首,为战友的纷纷倒下和生死不明而痛心,为能不能顺利完成组织交付的任务而担忧。

白天不敢走,敌军的飞机不断轰炸,有时候飞得挺低的,擦着树梢飞。漆黑的夜里,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行军,被石头绊倒、被树枝划伤,都是家常便饭,一不小心掉队了就再找不到组织。狂轰滥炸、炮火连天、大地剧烈晃动、爆炸声震耳欲聋,危险无处不在。这样与“死神”的较量,在往后的对抗中还有无数次。但凭借机智勇敢和幸运,邓昌明每一次送信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获得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颁发的三等功荣誉,并担任通信班班长一职。


支援三线,扎根英雄城


邓昌明在部队退役后,听从党中央号召,回故乡继续发光发热。1957年,邓昌明在南充市高坪区合作社被服厂打毛衣、做鞋子、做衣服,不辞辛劳,勤勤勉勉,一干就是9年。

1965年,党中央、毛主席一声令下,攀枝花三线建设拉开序幕,各行各业数十万人从天南地北、五湖四海云集攀枝花,以“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不想爹、不想妈,不出铁,不回家”的英雄气概,在亘古蛮荒的攀西大裂谷创造了用普通高炉炼“宝钢”、突破“地质禁区”建成昆铁路的奇迹,并一步步发展成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新兴工业城市和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

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邓昌明就是其中的一员。1966年12月,邓昌明通过招工,从南充几经辗转,途经重庆、贵阳、昆明、永仁等地,耗时一周,最终到达攀枝花四号信箱(渡口煤炭建设指挥部),成为支援攀枝花三线建设的一股力量参与到三线建设之中,被分配到西区太平煤矿机电科(今川煤集团华荣能源公司太平煤矿机电队)工作。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和其他三线建设者一样,邓昌明住席棚子、睡马扎床、饮黄泥水,土豆和海带是主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却始终保持军人的政治本色,工作踏踏实实,从细处着手,努力钻研各项工作技能和本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他就是钉在平凡岗位上的一颗螺丝钉。

工作期间,他做过起重工、钳工、电工,守过水泵和井下通风压风机。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以身作则,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那时的他,心里没有胆怯和退缩,满满的都是期待和信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满干劲和热情,一心投入建设,为国家奉献力量。

1972年,符合迁家政策的邓昌明把分居6年的妻子孩子迁到攀枝花。妻子党玉珍也加入到攀枝花的三线建设中来,同邓昌明一起在西区太平煤矿上班。党玉珍作为电话班的班长,经常赴上海、成都等地参加会议,曾获得“省级劳模”“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党的一声号召,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立刻到哪里,上山下河,毫无畏惧。为了建设,我们想过不少奇招,流过许多血泪,那真是一个令人怀念和振奋的奋斗年代。”直至1989年退休,邓昌明把自己的青春热血都奉献给了攀枝花三线建设之中,奉献最美韶华,无怨亦无悔。


良好家风,赓续传承


邓昌明与妻子党玉珍都是共产党员,他拥有67年党龄。他们始终不忘初心,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对于现如今的生活,邓昌明觉得,有党的爱护,有家人的陪伴,自己过得很幸福,看着日益强大的祖国,也让他倍感骄傲。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义务,更是每一位共产党员必须传承且发扬的崇高品德,这是邓昌明一直的坚持。他对子女的教育从来都很严格,以身作则,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身体力行解决大事小事,感染并带动全家做事尽力而为,做人老实忠诚,保持良好家风传承。

90岁的邓昌明始终不忘对后辈的谆谆教诲,时常讲述自己当兵和工作的经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从来不曾中断。

都说活到老学到老,邓昌明就是这样的例子。他的学习从来没有间断过,经常通过广播电视、新闻报纸等媒体关心祖国的各类大事,特别是对国家边防和祖国统一等时政尤为关注。社区组织党员大会,90岁高龄还让女儿推着轮椅参加。家人也会把学到的一些国家政策和一些优秀党员先进事迹告诉他,一起交流心得、与时俱进。

邓昌明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饭后喜欢在小区周边散散步,与邻居聊聊天,帮有困难的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遇到困难从来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从来不给国家添麻烦。他始终觉得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才对得起党和人民,才能忠于党和人民,才能无悔于参军时立下的誓言。当然,这也是他深入骨髓的修养。

在邓昌明的娓娓讲述中,看到了72年前,那场血与火的生死大搏杀中,千千万万名“最可爱的人”,如何用非凡的勇气与毅力,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浩然之歌,用血肉之躯,守护了万家团圆。再次回望那段历史,是为了铭记与缅怀人民英雄,也是为了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文、图/田金艳 张洪瑞)


责任编辑: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