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视讯 > 正文

以党建促服务 用实干换实效——福建龙岩市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训练成果显著


脊髓损伤是脊柱损伤最严重的并发症,往往导致损伤节段以下肢体严重的功能障碍。脊髓损伤不仅会给患者本人带来身体和心理的严重伤害,还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以重度脊髓损伤者占人口总数的千分之一比例测算,福建省龙岩市有约3千名脊髓损伤者。龙岩市残联对其中662名脊髓损伤者进行了专项调查,发现这些脊髓损伤者中,99%生活不能自理,95%无固定经济来源,90%以上得过压疮等并发症,心理状态消极的占比75.8%,轻度抑郁症占比47.06%、中度抑郁症占比11.76%。他们终身需要轮椅辅助,一方面在生活自理、社会适应能力、就业辅导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困难,另一方面又渴望参与社会生活,展现更多的人生价值。

2020年以来,龙岩市残联将全市脊髓损伤者生活状况的改善,作为党组、理事会“学思践悟”的重要举措,多次组织深入基层和脊髓损伤者家庭调研,了解伤友的生活状况和需求状况,发现和培养伤友带头人,先后举办重度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训练营10期,培训伤友126人,达成了自理率95.6%、就业率56%的目标,效果十分可喜。

伤友罗琪峰,上杭县古田镇人,参加训练营时年仅26岁,受伤已经三年,原本彻底丧失了生活信心,多次自杀未果。经过生活重建训练,罗琪峰已经走出了心理阴霾,乐观面对自己和社会,通过残联提供的培训机会,获得了阿里巴巴云客服、菜鸟云客服上岗证书,每个月收入4千元以上,过上了崭新的生活。

龙岩市残联党组、理事会高度重视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训练工作,认为为这部分残疾人提供基本的康复服务,是残联系统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和“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应有举措。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龙岩市残联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部署,并一一落到实处:建成龙岩市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由伤友骨干担任负责人,实现伤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进一步支持龙岩市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建设列入年度工作计划,明确了指导思想、组织领导、工作目标和步骤、经费预算和来源,并研究了宣传推广措施;把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训练营的有关活动作为市残联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内容,组织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作为志愿者,为伤友提供服务。

龙岩市残联多方整合资源,利用各部门、各单位的专业优势,进行了肩并肩、心贴心的共同探索和实践。争取医学、辅具专家的义务参与,由医疗机构的专家为伤友们讲述脊髓损伤基础知识、并发症的预防管理、泌尿系统管理、皮肤疾病预防管理、肠道管理和营养健康及心理健康管理等专业知识。龙岩康达假肢装配站提供了轮椅等辅具知识的培训;协调落实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训练营提供训练主场所、住宿、就餐和就业创业指导,并在出行、医药保障等后勤服务上给予额外的关照;发动助残社会组织为脊髓损伤者提供义务服务。根据训练营的需要,龙岩市义务工作者协会、龙岩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龙岩市肢体残疾人协会和上海威之群机电制品有限公司等社会助残力量积极参与,在配合评估、组织活动、辅助训练、策划外出等各环节给予人力、物力的协助,让伤友们感到训练营家一般的温暖,保证了训练活动的顺利进行。

伤友骨干在龙岩市残联的指导下,成立了龙岩市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管理委员会,由热心的伤友担任管委会主任,下设各县(市、区)联络员和心理调适、生活重建、创业就业、文体活动、亲友团等五个服务小组,分别承担相关的服务和组织工作。伤友骨干同时兼任同侪教练,承担训练营的大部分生活适应性课程,除了医学专业知识、部分辅具课程之外,其他轮椅操作技巧、生活训练、体能训练、社会适应训练等课程,均由同侪教练组织伤友们完成。伤友们在训练营期间,发扬不畏艰难的拼搏精神,在学习掌握生活技能的基础上,互帮互助,自助助人,同时通过团体谘商、心路分享、团体快闪轮椅操等集体课程,增强了团体凝聚力,大大激发出了伤友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伤友温丽艳,龙岩市永定区人,是一名因病导致脊髓损伤的大学生,经过生活重建训练,实现生活完全自理,已被深圳残友集团录取,前往深圳工作。她说:“参加训练营前的我是自暴自弃的,从来没想过要在轮椅上锻炼,让自己的身体状态好一点。但认识了你们,和你们一起学习,我真的太幸运了。我对未来更有信心,抱有更大的期待!”

龙岩市残联根据《脊髓损伤生活重建指南1.0版》,结合10期脊髓损伤训练营的实际情况,建立管理制度,制定下发了《龙岩市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训练服务管理办法》,对参训伤友的基本条件、入户访视的内容、人员要求、培训资金的来源、经费的使用范围和支出标准,以及评估及后续的跟踪回访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规定,使培训项目的管理尤其是经费使用更加规范。

福建省残联对龙岩市的做法十分关注和肯定,指定龙岩市残联作为《成年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训练服务规范》福建省级地方标准的牵头草拟单位,着手制定福建省残疾人服务方面的第一个地方标准。(林元辉 付小华)

责任编辑: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