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同心四川 > 正文

青春之城正崛起——回顾巴中经济开发区扩区移位

“这里的变化太大了。”这是近年来许多人对巴中经开区发自内心的感叹。

四川巴中经开区位于巴中市“一城三区”城市空间布局的东翼,西起后河桥、东至奇章保丰村,南邻曾口、北接化成,辖区面积101平方公里,规划面积5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4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35万,辖兴文、时新、奇章3个街道办事处。

自2011年巴中经开区扩区移位至兴文以来,巴中经开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乡村荒地到繁荣新城,高楼、道路、公园、配套景观……在沙画般亮丽迅速的发展变化中,城乡综合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环境不断优化,其核心区实现连线成片,城区常住人口已突破10万。一座颇具现代气息、产城一体的新城悄然崛起,区域辐射效应持续放大。


巴中经开区东片区一角


高瞻远瞩 从江北新区到兴文新城的“突围”


2011年4月27日,对时任兴文镇党委书记的熊伟来说,是一个值得永远记住的日子。这一天,二届市委第129次常委会会议决定开发建设巴中经济开发区,把以兴文镇为核心的巴中经开区着力打造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开放型经济先导区、“两化”互动示范区、现代产业集聚区、“次级突破”攻坚区、生态宜居都市区,再造一个产业巴中。兴文镇自此迎来“高光”时刻。

对于一个年轻的省级经济开发区而言,这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市委把巴中经开区扩区移位至兴文,这是兴文的荣耀。”熊伟回忆。


建设中的巴中经开区东片区


    使命在肩,不容懈怠。4月28日,随着兴文镇建设用地冻结的通告发布和巴中经济开发区筹备领导小组的成立,东部新城建设者们也开始进入“战斗”状态。筹备领导小组及兴文镇党委、政府在第一时间召开了新城建设工作动员大会,对新城建设的目的及重大意义广泛宣传,在全镇干部群众中广泛开展新城建设“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大讨论,统一干群思想。镇党委向全镇干部提出了高强度的工作压力、高负荷的工作状态、高标准的工作要求、高效率的工作作风的“四高”要求。

“建设以兴文新区为核心的巴中经济开发区,具有现实和战略的极端重要性。开发区是巴中区域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是生产要素的主要集聚地,‘两化’互动的有机结合区域,是巴中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新平台和新载体,承载着巴中人民寻求发展新空间、建设新家园的希望和梦想。”在2011年9月14日召开的市委开发区工作专题会议上,时任市委书记掷地有声,全市上下要高度重视兴文新区的建设,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求真务实,苦干实干巧干,促进开发区发展,推动新城建设。要把“快”字当头、“好”字优先、发展为要、民生为本作为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根本要求,切实做好巴中经济开发区的各项工作。


  依靠群众 巴中经开区建设快速推进


  “新城建设,不仅需要征地拆迁安置,更涉及到社会稳定问题。没想到,我们最为担心的这些问题,最后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鼎力支持。”熊伟说。

  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兴文镇党委、政府积极转变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适应新城发展要求,组织干部进村入户,对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反复征求老百姓的意见,直面民生诉求。

  那个时候,开发区上下淡化节假日,忘记星期天,加班加点,不分白天黑夜,迅速对新城建设涉及的17个村、81个村民小组的在建工程、土地进行了冻结;组织17个工作组对域内农户、人口、宅基地、耕地、林地进行了丈量和现场锁定;完成了区域内各类管干线的搬迁……短短20多天时间,共清理调查在建项目92个、占地面积50268平方米、建筑面积64912平方米。特别是在地形地貌现状图测绘工作中,老百姓主动为测绘人员送水,吃饭不收费,按常规需5至6个月时间才能完成的测绘工作仅15天就完成了。

  2011年5月25日,巴中经济开发区企业服务中心启动建设。办公用房占地近30亩,区域内涉及36户老百姓的鱼塘、果树等各类经济林木,但从土地的丈量、青苗林木的赔偿到机器进场仅仅只用了24个小时。“开始还以为当地群众会阻拦进场,没想到开工后没有一个老百姓阻挠施工。”

  “赶上建设东部新城,对个人是机遇,对国家是责任。”“我们要成为发展的先锋,不能成为发展的‘绊脚石’。”在巴中经济开发区,这种认识和理念成为当时广大干群的共识。也正是在这样的责任和使命驱使下,“五加二”“白加黑”成了新城建设者的习惯。

  熊伟清晰记得,石笋村二组当时有位叫闫天芳的老人,一家为了支持新城建设,主动把自家一幢二层楼房租给新城建设指挥部作临时办公用房。“新城建设是好事,我们理所当然应该全力支持新城建设。”

2011年9月24日,巴中经开区开发建设动员大会召开,吹响了兴文新区正式开工建设的号角。


以产兴城 从零起步到近600家企业落户


  爬坡上坎的老街小巷,穿街而过的巴达公路上往来过境车辆连绵不断地汽笛声……如今已成为老一辈兴文人刻在骨子里的记忆。

  沿着新修的秦巴大道从西往东,西部国际商贸城里商贾云集,万达广场里购物人流如潮,沿线企业车间里是工人忙碌的身影……


鸟瞰巴中经开区产业园区


12年前的农业小镇,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充满朝气的产业新城。

“我们2014年在巴中经开区设厂时,工业园区里只有两三栋零星厂房。没想到,不到10年时间,园区已是厂房林立,路网、物流等配套也日臻完善。”作为工业园区发展的见证者,巴中意科碳素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刘发明感慨不已。现如今,公司已投产1万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前驱体生产线,特种石墨制品年产能达1.2万吨。近200名工人在生产线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经过切割、钻孔、包装等多道工序后的一批批石墨制品陆续从生产线上下线发往全国各地。

  “我最先考虑设厂的地点不在巴中,而是相邻的达州、广安。”谈及在巴中建厂的情形,四川伍库智造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超全记忆深刻。在他看来,巴中市上下齐心、求真务实的办事风格,重商、爱商、护商、富商的良好营商环境,让自己坚定了投资巴中经开区的决心。如今,投资3亿元的伍库照明西南生产基地项目一期生产线正式投产,二期项目的加工中心、压铸车间、五金冲压车间即将开建。

打开巴中经开区产业发展时间链条,一组“可喜”成绩跃入眼帘:

巴中建丰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60万立方米绿色新型人造板智能生产线项目已正式投产,可实现每年营收超12亿元,创造就业岗位300余个;

  四川巨星铭创集团目前已建成全自动氟碳喷涂流水线3条、开平车间流水线1条、铝板开料雕刻等专业加工车间8个,日均供货能力可达2万平方米;

  2018年正式投产的四川国药天江药业有限公司,自2019年开始,连续四年产值突破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巴中经开区招商引资总额累计380亿元,吸引590余家企业落户辖区,新区市场活力迸发,商气、财气逐步汇聚。商贸服务类企业200余家。投产运营工业企业60家,规上工业企业25家,园区“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食品饮料、新能源新材料”四大工业主导产业格局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呈现出产业经济底部基础逐步夯实的发展态势。

 

以城聚人 从“农民”到“市民”安居新家园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人心往之,城必兴焉。”一座城市的幸福指数,最终体现在民生上,巴中经开区亦如此。

  良好的居住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使一拨又一拨久居山乡的农民陆续改变身份,迁居进城,享受宜居新城带来的红利,让市民实实在在看得见、感受得到巴中经开区的美丽蝶变。

  今年71岁的杨清福家住巴中经开区东锦苑社区,每天或在小区悠闲漫步,或和三五好友在宽阔的小广场摆摆龙门阵,或在高楼的窗前看雾锁楼台……“舒适”“安逸”是他对现在生活的最大感受。

杨清福介绍,他的老家在兴文镇文丛村,从老家到街上,单程要花去近2个小时。遇上下雨天,路面泥泞,加之上坡下坎,行路难的滋味只有自己最清楚。而家中往往也是“蔚为壮观”:家里的盆盆罐罐全部用来接雨水了。自从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后,人也精神了不少。“现在,楼下就是超市,马路对面就是农贸市场,小区有幼儿园,不到两里地远就是小学和中学。遇上下雨天,再也不用担心泥水溅湿全身了。”

据了解,从2014年8月首批农民成为社区居民开始,迄今为止,巴中经开区在城市建成区先后建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生活小区9个,住房面积144.06万平方米,入住9931户,大批长期在外务工人员纷纷返乡成为产业工人。“出家门就有学校、公园,上班只有两公里路,天天能和家人在一起,这才是真正的安居乐业。”返乡后在当地一家公司上班的五谷社区居民张利民深有感触地说。

  为14469名失地农民办理了养老保险,5610名新市民入园就业,一批批民生项目先后建成,一条条宽阔的大道不断延伸,一座座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一个个精品社区里老百姓享受着城市文明给他们带来的实惠和现代文明……

这是一片朝气蓬勃的土地,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新城。新潮拍岸,风帆满挂。巴中东部新城在路上,巴中东部新城向前进!巴中经开区,未来可期。(文、图/巴中日报)


责任编辑: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