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巴中市巴州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从严格依法行政、公正文明执法到强化法律服务保障,一系列举措落地见效,有效回应市场主体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各项需求,扩大了县域发展的竞争优势。2021年以来,巴州区GDP总量持续在200亿元以上,位于巴中市首位,法治力量在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出强有力的护航保障作用。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主要做法
强化统筹,规范决策,政策环境更加稳定。制发《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工作方案》,将法治保障纳入优化营商环境总体部署。印发《法治巴州建设规划(2021—2023年)》《巴州区政法系统护航“双年行动”十件实事工作方案》,围绕拼经济搞建设工作主线,精准绘制护航经济发展法治路径。坚持把法治政府建设,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首要任务,依法组建政府法律顾问团,成立合法性审查专班,抓住机构改革契机,推动合法性审查机构、队伍、机制实现系统重塑。2019年以来,全区累计审查《工业信贷分险基金管理办法》《肉牛养殖基地奖励扶持办法》等助企纾困政策80余件,《光电显示模组及玻璃盖板生产项目投资协议》《集成电路板生产项目投资协议》等涉企行政机关合同90余件,依法清理涉企规范性文件30余件。通过建立行政服务事项与证明事项动态管理机制,现行政服务事项变更、撤销与证明事项同步优化,让办事服务更加利企便民。
建强队伍,抓实监督,执法行为更加规范。制定巴州区监管事项清单暨年度监管计划,建立涉企“综合查一次”“执法检查报备”机制,落实企业“宁静日”制度,让企业安心生产经营。区级各行政执法单位和乡镇(街道)逐步加强执法岗位专业人才招录和人员培养。2019年以来,全区累计开展行政执法人员专题培训8场次、执法资格考试4场次,取得执法资格人员612人,专业人才占比达到61%。出台《巴州区区级部门权责清单》,建立区乡两级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全面压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坚持紧盯企业和群众关心的重点执法领域,大力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和运输执法领域、涉企多头执法重复检查、行政处罚信息网上公开等专项执法监督5次,发放执法监督通知书3份,督促整改执法问题20余个。将涉企行政执法案件作为重点监督对象,累计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5次,公示行政处罚案件2996件、行政许可案件2.6万件、行政强制案件200余件,以监督倒逼执法能力提升,取得积极成效。
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法律服务更加普惠。整合法律咨询、普法宣传、人民调解、公证服务等职能资源,建成区乡村三级全覆盖的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体系。上线微信公众号法律服务、微信小程序公证服务专栏,畅通“12348”四川法律服务网、政务服务APP线上服务窗口,形成“指尖服务”“指尖学法”等精细化服务载体,打通便民利企“最后一公里”。探索推行“3+X”服务模式,扎实开展“春暖农民工”公益法律服务活动、“暖冬行·爱传递”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活动、“公证进企业”等专项活动。2021年以来,累计开展企业“法治体检”12场次、调处涉企矛盾纠纷150余件,提供企业群众法律咨询1.5万人次,办理涉企公证案件500余件、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172件。通过互联网发布涉企法律服务案例和法律知识讯息3200余条,企业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认可度、知晓率不断提高。
推动县域营商环境法治化面临问题
依法决策能力有待提升。2019年以来,巴州区受理行政复议申请81件,其中涉及市场主体的约占19%,类案暴露出部分部门(单位)依法决策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方面,个别部门(单位)对依法行使职权缺乏足够认识,在行政决策过程中没有严格遵照法定程序,在执行过程中忽视法定职能职责要求,法治保障的掉队脱节,极易导致“决策藏雷”“执行踩雷”“项目暴雷”。另一方面,法律专业人才仍然稀缺。截至2023年8月,全区行政机关注册公职律师人数仅为19人,且大多集中在执法和司法机关,一些部门(单位)既没有公职律师,也未聘请法律顾问。由于缺少法律专业人才支撑,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难以有效执行,一些涉法涉诉事项在处理后仍然潜藏一定法律风险。
行政执法行为有待规范。综合历年涉企行政执法行为监督情况,没有严格落实亮证执法、引用法律法规错误、文书格式错误、程序适用错误等细节性问题表现较为突出,此类瑕疵案件虽然发挥出一定的规范和监管作用,但极易发生行政争议。除此之外,受到年龄、专业、经验等影响,全区行政执法人员能力素质仍然参差不齐。一些执法单位、执法人员对涉企执法活动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理解把握不够精准,个别行政执法单位在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中表现较为机械,这些凭经验和习惯把控执法活动细节的做法,极易破坏市场公平,潜藏法律风险。
涉企法律服务有待加强。由于矛盾纠纷发生较为频繁涉及标的额较小,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更加青睐调解服务,但当前涉园涉企专门调解机构并不健全,无法有效满足服务需求。与个体工商户相比小微企业面临的合同纠纷、劳资纠纷相对较多,普遍具有较强法律意识,但出于对法律服务质量和成本的考虑,多数小微企业没有聘请常年法律顾问,在预防和降低法律风险上,主要依靠“踩雷”经验和制度化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除上述两类市场主体外,对一些大型企业来说,聘请法律顾问的愿望更加强烈,但在实践中,由于地区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数较少,专业化发展程度不高,企业更加愿意聘请区外律师。
优化县域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几点思考
严格依法行政,以法治护航力增强政府公信力。加强考法,倒逼党员干部学法。将宪法宣誓纳入招录人员就职和干部职务职级晋升必经程序,将干部学法考法纳入部门(单位)内部考核体系,配套落实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加强重点执法岗位人员和领导干部定期集中学法考法,倒逼党员干部模范用法。整合力量,让学法者参与普法。培养吸收乡村“法律明白人”,建立乡镇(街道)“普法小分队”志愿服务队伍,整合部门(单位)法治人才力量,组建专业化“点单”式普法团队。从普法人员优势特长出发,构建“经验+专业”备课授课机制,提高普法讲法实用性。强化保障,提升依法决策能力。鼓励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探索法律人才参与处理部门(单位)涉法事务,试行多部门(单位)共同聘用顾问模式,构建公职律师、聘用法律顾问和法律专业人才交替覆盖的法律服务保障格局。严格落实重大决策追责问责机制,完善部门(单位)行政决策程序规则,加大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力度,把牢依法决策关口。注重激励,树牢依法履职观念。持续加强“法治账图”制定运用,配套“账图”建立公职人员岗位入职和参与重大任务前,针对性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将依法履职成效纳入部门(单位)评先选优和法治示范创建,激励岗位人员主动增强法治意识和依法履职能力。
强化执法监督,以高效监管力维护市场良序。发挥制度威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健全完善适用于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的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重大行政处罚条件标准,切实将重大行政处罚决定集中会商制度,纳入行政执法必经程序,加强对处罚决定及其社会影响、造成后果的综合评估,推动“包容审慎”监管贯穿行政执法全过程。释放改革动能,提高行政执法效能。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乡镇(街道)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与部门监管衔接协调机制。强化基层综合执法人员经费装备保障,积极稳妥赋权乡镇(街道)实施行政处罚。丰富方式举措,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完善行政执法投诉举报机制,通过政务公开平台、政务服务APP、政务自媒体开设行政执法线上投诉窗口,广泛公布投诉举报方式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加强行政执法投诉线索办理和重点执法领域、执法问题专项监督,定期开展行政执法案件自查和行政执法案卷集中评查,及时纠正瑕疵案件。落实“首违不罚”,保持行政执法温度。对首次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未造成危害或违法行为造成危害较为轻微的,适用警告纠正为主的处罚方式,在处罚过程中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督促行政相对人及时认识错误,主动纠正违法行为,减轻违法危害。
整合法律资源,以充足保障力护航企业发展。转变观念,提升群众用法能力。持续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队伍管理,引导法律服务机构树立专业化发展理念。将政务服务办理、行政争议化解、诉讼和仲裁等作为普法工作重点,推动单一普法观念向“普法与服务相结合”转变,引导群众和市场经营主体提高依法维权和自主处理一般法律事务的意识和能力。扩充资源,提高法律服务能力。鼓励取得法律职业资格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人员注册执业,加强公司律师、公职律师注册管理,出台符合地方实际的法律援助办案补贴标准。通过定期集中培训、网络分散培训等方式,加强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道德教育。规范公布法律服务行业收费标准,建立完善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开展公益法律服务工作制度,提升法律服务行业社会满意度。精准使用,提高企业法律服务保障。积极推广“法治跑团”服务,结合矛盾纠纷种类和园区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涉园涉企矛盾纠纷专门化解机构,提高涉园涉企法律服务能力和矛盾纠纷化解效率。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普法,针对企业制定发放法律服务机构人员情况目录,帮助企业自主聘用法律顾问,提高依法经营意识能力。(文/巴中市巴州区司法局 陈垠)
责任编辑: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