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税改看四川 > 正文

“税看双城经济圈”媒体走基层 感受川渝税务同频共振服务发展

11月16日-17日,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税务局、国家税务总局四川省税务局联合开展“税看双城经济圈”媒体走基层活动,14家中央及省(市)属主流媒体集中探访川渝税务部门及川渝高竹新区、重庆潼南、四川隆昌等地典型企业,用镜头和文字展现川渝大地上生机活力,以及川渝税务部门深化税费征管服务一体化,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成效。

 


“我们看到成渝双城融合发展中的税力量”


“我们看到了成渝双城融合发展背后的税力量。”在《四川日报》记者吴忧看来,政策执行标准化、税费征管一体化、办税服务便利化,川渝税务部门打造了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税务样板”。

跑税务口多年,重庆电视台摄像记者唐畅和税务部门打交道多年,川渝税务合作是他关注的重点选题之一。“川渝税务部门锚定‘一体化’这个共同目标,3年多推出了91项合作,带来的降本、增效、激活的积极效应明显。”唐畅说。

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共建的新区,川渝高竹新区是四川省、重庆市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试验田”。建立高竹新区税费征管服务中心,又是新区最先突破的改革举措之一。唐畅就用镜头记录下了全国首个实体化运行的跨省域税费征管服务中心,在承担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探索工作中,迈出的这关键一步。自该中心成立以来,累计受理线上线下涉税业务超20万笔,为纳税人缴费人减少资料报送26%,办税时间缩短约60%,节省办税缴费车程超1300万公里。

“这张看似普通的发票,去过北京展览馆‘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现在被永久保存在国家博物馆,展现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里提到的‘税收征管一体化’。两地税务部门打破行政区划,破除行政壁垒,闯出了一条跨省域一体化合作的新路径。”重庆电视台文字记者杨汶霖表示。

“站在川渝高竹新区胡家梁子观景平台上远眺,整齐的标准化厂房与绵延起伏的群山相呼应,改革悄然改变脚下的这方土地。”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朱宁说。他笔下的《“成本就低、政策从优”税费政策叠加优势为企业发展增势赋能》报道,讲述了高竹新区最大的特点是叠加川渝两地的政策优势,其中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政策执行标准的统一,让川渝高竹水务发展有限公司、四川渝兴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在这里扎根并不断发展。

了解到川渝两地税务部门还统一了汽车4S店、水泥混凝土等行业企业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执行口径,降低了川渝两地8个车船税税目年基准税额,实现两地车船税政策完全一致,中新社重庆分社记者梁钦卿在《走进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新区 探寻税费征管一体化改革“密钥”》报道中写道:“川渝税务部门尽力减少政策‘温差’,为两地经营主体减负,增强了其发展动力。”

 

“企业表示‘便捷高效’,是对川渝税收营商环境最好的注脚”


为期两天的媒体走基层活动,无论是采访税务人员,还是采访企业代表,记者们都会问出“带来了什么变化?”“企业感受如何?”这类问题。

在人民网重庆频道记者荚天宇看来,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感受最直接、企业受益最重要、企业满意最关键。在重庆市潼南区,当听到重庆佰思特表面处理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杨德高说“大多数跨区涉税业务都能线上或线下通办,很方便”,荚天宇表示:“便捷、高效、不用两头跑,这些是走访中企业提到最多的词语。而背后,川渝税务部门在重构制度流程、打通信息系统等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

3年多来,围绕办税服务便利化,川渝两地税务部门携手拓展“川渝通办”范围,实现63项税费业务线上“川渝通办”、20项税费事项异地就近通办。同时,还建立了9个毗邻区域的川渝税费争议调解室,按照“一站式受理、分级分类处理、内部平台流转、全流程跟踪反馈”闭环管理机制,联合调处税费争议33件次。

媒体走基层活动中,记者们实地走访的川渝高竹新区、重庆市潼南区、四川省隆昌市,都设立了川渝税费争议调解室。当地企业和群众现身说法,令记者们印象深刻。

在内江荣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四川省隆昌市税务局联合重庆市荣昌区税务局建立了首个川渝税费争议调解室。听到隆昌市恒畅米业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黄先文讲述跨区域涉税难题在调解室得到解决,《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张祎表示:“税务部门将‘枫桥经验’应用于基层税收服务实践,拓宽了川渝税费争议问题解决渠道,尽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有效维护了经营主体和群众合法权益。”

当前,川渝税务部门携手共进步履不停,坚持聚焦税费征管服务一体化,努力在更多点位上,培育具有税务特色的示范性项目和标志性品牌,为川渝两地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提供“税务经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四川总站记者刘涛对未来满是期待:“希望以后能再来走走,看看川渝税务部门的合作开新花、结新果。”(文、图/陈颖 蔡雅芸)


责任编辑: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