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视讯 > 正文

【川警故事】坚守28年,洪口“扫地僧”的人生底色

扫地僧,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物,特点是默默无闻具有大智慧、职位不显但有大胸怀、技艺高深却虚怀若谷。通江县公安局洪口派出所59岁的辅警李德盛,就是这样一位“扫地僧”。

每天清晨,他挥舞着大扫帚,将所里所外打扫得干干净净;28年间,他是热心的户籍员、走乡串户的社区警、冲进火场抱煤气罐的战斗员、比对嫌疑人的“数据库”、群众信任的“反诈名片”……他用28年的坚守,赢得辖区4万群众的信赖,成为所里年轻人心中的榜样、所领导眼中的“压舱石”;他用28年的付出,诠释着厚积薄发、平和从容、不炫不矜的人生底色。

 

行走中的“数据库”:凭模糊画面锁定嫌疑人


“到任之初,就听说李叔是活地图、包打听,当时还将信将疑,没想到实战中这么猛。”说起前不久的一个案例,刚履职的洪口派出所所长王江全难掩佩服和得意之情。

今年5月,洪口街道发生一起盗窃货车案。从监控视频中锁定的犯罪嫌疑人,头戴鸭舌帽、黑色面罩、黑手套,面部无法辨别。有着丰富户籍工作经验的李德盛,脑海里浮现出每个居民的外貌特征以及生活习惯。他反复观看视频,从身高、体形、走路姿势、出入场所等,分析出极大可能是居民刘某某。经县局刑侦大队比对核查,确定了刘某某的犯罪经过。

在场的人纷纷夸赞,“洪口百度”绝非浪得虚名。只有李德盛自己知道,为了将洪口镇的各类基础信息装进脑海,他付出了多少努力。

1995年9月,31岁的电站安装班班长李德盛成为洪口派出所的一名治安员。1996年户籍改革,政府代管的户籍业务由公安机关管理,洪口派出所成立户籍室,李德盛为负责人。当时洪口片区辖5乡1镇,37个村227个村民小组4.5万余人,幅员面积380平方公里。

天刚破晓,李德盛挂着一个洗得泛白的帆布包出发了,乘车到乡政府驻地后,步行进村入户采集人口信息。翻越一座座大山,趟过一条条溪沟,渴了喝几口山泉水,饿了啃一个火烧馍……历时3年,洪口片区每户每人的信息他都做到准确掌握,心中有数。

“把户口簿送到居民手中。”李德盛立说立行,背着背兜上路了。肩膀勒红了,脚磨破皮了,他毫无怨言。1999年4月,洪口派出所户籍室被公安部授予“全国文明户籍室”称号。全省唯一的农村派出所获此殊荣,闪耀的“军功章”里饱含着李德盛的汗水和心血。

3年的努力,李德盛不仅掌握到了全镇最全面最基础的户籍信息,还在走访中了解到更多的社情民意。即便之后的工作岗位从户籍到消防、交通、社区等转变,但深入最基层了解基础信息的作风一直没有转变,让他这个“行走中的数据库”随时保持更新状态,也为他及派出所的各类工作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事例是,在近几年开展反诈宣传中,当群众对来电的派出所民辅警身份有质疑时,一句“你认识李德盛不?我可以马上叫他给你说”就能打消所有疑虑。

 

勇猛“李大侠”:火场抱煤气罐成“家常便饭”


李德盛说:“作为一名党员和警察,危急关头不冲上去,以后都没脸见人了。”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为友为邻。身处最基层岗位,虽然做不到“丈夫所志在经国”,但在李德盛心中,能够为乡邻之需、做力所能及之事,就是对“侠之大者”的最佳践行。

圆满完成户籍信息采集工作任务后,李德盛负责消防岗,作为洪口镇义务消防队队长,时刻在火场中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勇者无惧,这就是他的回答。

2000年除夕晚上8时许,永安坝四社一户居民家因煤气罐泄漏引发火灾,李德盛赶到后,戴着手套一把抱起正冒着火苗的煤气罐,冲出屋外扔到田坎下,随后又冲上去拧紧开关,及时制止了一场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火灾。2004年7月,洪口镇街道一居民楼电表箱短路起火,短时间内烟雾冲天,形成火烧连营之势,波及十几户人。由于当时消防设施设备不足,李德盛赶紧冲进邻近的家里,将浑身浇了个透湿,在妻子奇怪的眼光中冲进火场,爬上失火楼房附近的居民房顶,拆除易燃物设置隔离带。最终在干群的帮助下成功遏制住火势,他也被烟雾呛得半晕,翻滚着从楼梯间一路滚了下去。2008年,李德盛参与抗震救灾,他忙里偷闲拍摄的现场图片,最后被《人民日报》刊用,成为通江干群在抗震中主动作为的印证。2011年,洪口街道一居民家失火,又是他第一时间冲进火场提出了煤气罐;2017年文胜街道一修理铺失火,还是他第一时间冲进火场,成功处置用于烧焊的2个煤气罐和3个氧气瓶……

在消防部门和政府的支持下,当地的消防力量不断得到加强,火灾从“灭”到“防”转变,火灾发生大幅度减少。即便自己后来不再负责消防岗,但他防火、冲进火场的作风始终没有改变。2013年,李德盛荣获巴中市首届十佳“最美消防人”称号。在一次次火场考验中,“李大侠”称呼不胫而走,他的故事在洪口广为流传。

 

民事调解“压舱石”:用复杂的人情网打开缺口


李德盛说:“群众调解工作离不开‘情’和‘法’,要用接地气的话给他们讲明白,矛盾再深的双方也能找到和解的那个‘点’。”

文武双全,才是人民警察应有的本领。对于他这个“行走的数据库”、洪口百事通,当然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在洪口派出所,李德盛属于“压舱石”级别的存在,小年轻们搞不定了,他就上。

那还是在1999年,洪口派出所接到一起杀人案嫌疑人的协查通报。李德盛在嫌疑人位于洪口的家里发现一个关键线索:一枚外地产的烟头。随后警方对这枚烟头分析发现,这种烟常见于新疆伊犁。李德盛又对洪口镇在当地的务工人员进行梳理,最终找到线人,获知嫌疑人的去向,为警方抓获嫌疑人提供了第一手情报。

在民事调解领域,李德盛更加得心应手。今年初,洪口某村两家亲属之间因感情引发矛盾,一家扬言要打汽油烧了另一家房子,李德盛前往调解。他的调解方式让在场的所领导捏了一把汗:只见他到场后先把两家人好好一顿教育,说他们丢了家族的脸、为子孙后代树立了坏榜样、为全村和洪口的形象“抹黑”;然后从法律层面讲道理,小半天时间,剑拔弩张的两家人握手言和。事后李德盛说,他对这两家人的祖上三代都很熟悉,晓得他们的“毛毛”该怎么摸。前不久,场镇上新搬来的两家人由于排水问题引发矛盾。在李德盛的主持调解下,本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两家人才晓得各自的“亲朋圈”有很多重叠,于是两家人笑眯眯地离开了。

“李叔出面调解,肯定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百分之九十的当场解决。”洪口派出所副所长李林泽说,老百姓很淳朴,但容易认死理,一味讲法律也不行,李德盛轻易的把双方盘根错杂的关系网给理顺,然后再从法律的层面讲道理,说得双方再闹矛盾“都不好意思”。李德盛说:“矛盾再大的两家人,总有双方都认同的人和事,自己出面调解前,早就把双方的情况摸明白。如果自己调解不行,就把双方都认同的这个人找来。只要找到这个共同点,就能事半功倍”。 李德盛因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协助办理案件200余起,调解矛盾纠纷1000余起,新分配到所里的民警都主动拜他为师,向他学习矛盾纠纷调解,共带出60多名民辅警徒弟,其中9名走上了所队长岗位。

 

乐天派“老李”:辅警也是戴“大盘帽”的警察


李德盛说:“是父辈和集体的优良传统激励了我,在家人支持下,让我在辅警岗位上坚守28年。”

辅警和正式警察,现实中在收入和地位上有较大的差距。多年好友、原洪口镇人大副主席田朝柏佩服的说:“他其实可以有更好的岗位,干了辅警几十年,从没听他抱怨过,每天乐在其中。”

“父亲上世纪七十年代是洪口片区公安特派员,曾经看到他挎着‘盒子炮’,一个人镇住几十人械斗的大场面,从小对‘大盘帽’十分向往。”李德盛说,后来有机会穿上警服,他毫不犹豫的舍弃了收入更高的电站工作。“协警也是戴‘大盘帽’的警察,我为什么不能一直当下去?”

穿上警服后,他感受到肩负的责任。1982年洪口派出所成立后,他见证了“创所五元老”的付出:械斗现场敢于直面村民的火药枪口,为化解边界矛盾雨夜在荒山寻找界碑。在通江公安这个大集体里面,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力量,推着他前行。

临近退休,所里给李德盛安排了不用出外勤的党建岗位。李德盛在学习党建工作之余,又给自己安排了“信息员”角色。出去溜达一圈,回来建议完善某座桥梁交通标识设施;和群众聊天,回来反映某个村社最近出现的风险点。辖区4万余人、场镇6000余人,在警力有限的情况下,这些及时信息极大的助推了派出所工作。洪口派出所也被中共四川省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辅警孟君刚说:“李叔经常给我们说,干一份工作,要体现出自己和行业的价值,他用实际行动,给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李德盛育有一儿两女,家庭开支大,自己工资低,全靠妻子磨了12年豆腐养家糊口,妻子后来因酸碱失衡患了癌症,但一直默默支持李德盛工作。为养活一家人,妻子如今还守着一个小快递门市补贴家用。对此妻子毫无怨言:“挣多少钱不重要,重要的是干了什么。我看他每天开心得很,乡里乡亲都很服他,那就随他干自己喜欢的事儿,我守好家里。”

还有几个月就将退休,每天上班前一小时,他一如既往的打扫办公区。对于这个坚持了28年的举动,他解释说是为了锻炼身体。对于以后的打算,李德盛说:我心里没有最后一班岗,只有一如既往。平凡中的默然坚守,就是自己的人生底色。(魏铃)


责任编辑: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