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 > 视讯 > 正文

福建长汀羊牯:探索“党建+”模式 助力乡村振兴

入冬时节,汀江河畔的福建省长汀县羊牯乡对畔村,“党建+”公司助力乡村振兴,村党支部与仁地天成(福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投资50万元流转土地建黄精育苗大棚,投入30万元种植黄精50亩,每亩增加种植户收入21000元,平均年增收7000元。投资65万元建成一座黄精加工厂,进一步打造集育苗、种植、加工于一体的黄精产业项目。实现产业振兴。


“党建+”合作社,走出乡村振兴新模式


羊牯乡为稳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创新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党员+脱贫户”的发展模式,发挥“联建联增联带”作用,白头、对畔两个村党支部牵头开展跨村联建,两村各村民小组党员和干部带头带领农户以资金、人力、技术、土地等方式入股,联合领办成立农业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共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一是产业联建促发展。与福建新农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产业联建引入成熟的产业模式,以发展生态农业大棚种养为主,在白头村新建智能温控大棚15亩,租赁对畔村智能温控大棚5亩,采用套种模式,种植西瓜红蜜薯、台湾红心火龙果、阳光玫瑰等作物,年产值合计130余万元。二是资源联用提效益。整合对畔村资金、土地、政策以及白头村人才、产业、劳动力等优势资源,福建新农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筹措产业发展资金、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市场销售,合作社负责日常管理。2022年白头村、对畔村复垦撂荒地70余亩,由合作社统筹联用,两村20户农户(其中脱贫户10户)签订土地租赁协议,优先吸纳两村劳动力30人,为两村10户脱贫户提供就业岗位。三是红利联享扩“赢面”。大棚种养利润由两村的党支部及合作社社员共享,实行“721”利益分配机制,即销售纯利润企业占70%,入股农户占20%,合作社占10%。农户土地入股合作社,以每亩400元标准保底分红,按市场综合价格测算,每亩作物预计年均可实现3000元以上的收益,实现了集体发展、农户增收、企业增效的三赢局面,让收益实实在在进农民口袋,切实提高群众收入。


“党建+”乡贤,赋能乡村振兴新动力


紧扣“党建带动,乡贤互动”发展思路,探索“党建+”乡贤发展新模式,以乡情乡愁为纽带聚“贤能”、汇“贤智”、引“贤资”。聚贤引才谋发展。羊牯乡党委以乡愁为纽带,多渠道、多方法外引内寻、摸排调查,全面摸清在外乡贤从事行业底数,建立动态管理的乡贤信息库。在党员干部中选树乡贤模范典型,引领带动本村的致富能人、杰出代表等乡贤人士回乡、助乡、兴乡,始终把广大乡贤能人力量凝聚在党的旗帜之下。通过对接优秀乡贤陈浩华,引进中泰晟华(北京)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临沂豪洋游艇俱乐部,计划打造长汀羊牯水上运动中心项目,该项目集休闲、游乐、餐饮、农耕、体验、体育、康养、度假为一体,总投资10797万元。项目地点位于羊牯乡黄秋湖羊牯乡至对畔村河滩公园约8公里汀江河道,项目建成后日容量为100人次,达到年接待游客量约2.8万人次。


“党建+”人才,打造乡村振兴主力军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振兴是核心、是支撑。做到留能人,鼓励和支持青年返乡创业,懂技术、会管理、有能力的委以“村书记”重任,以党员干部的身份强化其扎根基层、服务乡村。2021年9月,福建新农人生态有限公司赖斌回到出生地白头村,担任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回村后,赖斌带领村民大力发展产业,开展撂荒地复垦、成立合作社、搭建特色农业种植大棚。强技术,通过“线下+线上”方式加强技术技能培训,组建农机、农作物等服务团队,深入田间地头、项目基地,帮助农户掌握种植技术。在他的努力下,合作社2023年预计实现产值100万元,村集体增收10万余元,村民增收40余万元。(林元辉 傅恋雅 陈天长 林兆章)

责任编辑: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