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并提出了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路线图”。在乡村振兴的“路线图”里,税收正以怎样的形式绘就乡村美丽画卷?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四川税务部门与活跃在四川农村的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共话乡村振兴,畅谈税收支持,共谋发展良计。
优惠政策助力人才振兴
“新农人”返乡释放农村魅力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越来越多年轻的“新农人”选择回归乡野、扎根乡村,他们为乡村的振兴带来了新观念、新知识、新技能。
全国人大代表、阿布洛哈村党支部书记吉列子日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作为“95后”,他曾在城市有稳定工作,但在家乡情怀的牵绊下,他决心放下城里的“铁饭碗”,尤其是乡亲们对他说的那句“你要带着我们一起过上好日子”,坚定了他返乡的念头。3年后,村里悬崖边的路通了,他从村民口中的“爬山书记”变成了“修路书记”。
吉列子日说:“阿布洛哈村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建制村,村民在3年内实现脱贫致富的一部分原因是我们根据气候和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米蕉、脐橙等种植业,以及后来成立合作社和养殖基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黑山羊、黑猪养殖。但是刚开始发展产业时资金和技术人才都很紧缺,当时政府组织农技人员培训播种和田间管理等关键生产环节技术,我们以‘边学边用’的方式提升了村民的种养殖技术,期间还享受了自产自销农产品免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了发展产业困难时期的压力。”
随着支持乡村发展的政策不断完善,这几年大学毕业生返乡人数持续增多,吉列子日表示:“希望今后能出台更多鼓励青年人返乡创业的好政策,让更多专业性人才回到乡村、建设乡村,也能更好地带领乡亲们‘富口袋’‘富脑袋’。”
新思路带来了乡村的新面貌,而新技术也在为乡村产业带来新发展。2015年,28岁的唐利军来到遂宁市大英县,成为一名基层农技人员,他将研究论文写在农村工作一线,当地村民都称他为“唐专家”。
今年1月,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唐利军正式到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任教,从田间地头到三尺讲台,唐利军发展农业振兴乡村的初心未改。同时他还担任了大英县宝祥农业有限公司养殖技术顾问,帮助公司打造种养循环新模式。谈及税收,他说道:“以前在村上,合作社自产自销农产品免征增值税,现在公司也享受到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在他看来,诸多政策红利是促进农业生产、推动新型农业发展的“养料”,而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角色转变初心不变,成为一名老师后,我希望把知识和技能教授给更多的学子,为乡村培养出更多农技人才,让他们把学到的新理念、新技术带回乡村反哺家乡。”唐利军说。
“科技农”“行家农”“年轻农”……新时代的“新农人”既用“心”也用“新”,在投身到火热的乡村振兴事业中,释放出新农村的新魅力。
精细服务助力产业振兴
发展文旅融合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当前,大部分脱贫地区主导产业是农业,部分农村依托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衍生出有当地特色的旅游资源。
在全国人大代表、永丰村党委书记李雪平看来,守好田、种好粮是永丰村的根,这个根让村民们脱贫致富,但想要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让大家更富,他总觉得还应该再做点什么。
“随着永丰村旅游的走热,村民人均收入达3.1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2万元,我们更加坚定了农旅融合发展的信心,这些都证明农旅融合这条路我们走对了!”李雪平谈到,为走好农旅融合的路线,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永丰村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公司,负责开发运营永丰村旅游资源。“种粮我们是能手,但办企业我们就是门外汉了。能让永丰村保持热度,并把热度转化为收入、让集体经济持续发展,税务部门的精准服务助力很大。最近一次是龙年开工首日,税务部门来永丰村开展‘便民春风助力春耕好时节’志愿服务活动,上门辅导办税,为我们解决了很多涉税问题。”李雪平说。
全国人大代表、黄连村党支部书记胡晓玲向税务干部介绍中药材云木香
同样带领村民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拉长产业链,不断找寻致富增收良方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岷江村党委书记陶勋花。成都温江的岷江村因桂花而闻名,她推动研发“桂花+”衍生农产品,引进民宿、书院、灯塔营地、帐篷酒店等项目发展乡村旅游,曾是“尾巴村”的岷江村如今已蜕变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样板”。陶勋花介绍,税务部门打通乡村服务“最后一公里”,让村民缴纳社保费、医保费更加方便。
“税务部门是重要的经济职能部门,黄连村经济发展的背后离不开税务,税务部门的服务也很到位、护航很有力。”全国人大代表、黄连村党支部书记胡晓玲认为,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
据了解,当地税务部门为中药材合作社提供了一系列定制服务,积极开展“政策找人”,利用税收大数据联系相应种植企业,为黄连村提供技术支撑,从源头提升药材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组建“志愿服务队”,挨家挨户宣传税惠费优惠政策,一对一进行针对性政策辅导。
胡晓玲介绍,目前村子集中连片发展黄连、波斯玫瑰、云木香等近2万亩,年产近万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从10年前的不到2000元提高到现在的1.5万元,成了当之无愧的“秦巴药库”,“田园经济”的发展也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前来打卡。
正在与村民交流的全国人大代表、岷江村党委书记陶勋花
税收减免助力文化振兴
探索非遗文化传承发展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与利用传承是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发展的重要路径。
2015年,全国人大代表乔进双梅牵头成立了马边彝族自治县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专门生产彝绣服饰、手绣工艺品,并开设彝绣培训班,吸引周边的彝族姑娘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乔进双梅曾提出将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建议,希望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专业化培训,一方面传承保护彝族刺绣,另一方面让更多当地人增加一项收入的技能。如今传统彝族刺绣逐渐成为马边乡村振兴的文化名片,彝绣得到了传承,开设的彝绣培训班也帮助彝乡群众打开了就业增收的“大门”,800多名绣娘实现“零投入”居家灵活就业,人均年增收超8000元。前不久,乔进双梅还积极推动彝绣产品开设起网络直播带货。“用一句顺口溜说,真正是背着娃娃绣着花,能养活自己也能养活家。”
说到税务部门对合作社的支持,乔进双梅回忆:“合作社发展初期,税务部门第一时间送来税惠政策‘大礼包’,上门‘手把手’辅导办税。近几年,我们合作社已累计享受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减免25万余元。”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可以说,非遗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如今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如何在做到传承的同时用好非遗文化这块牌子,带动更多妇女增加收入,也是乔进双梅作为一名彝族非遗刺绣传承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自2018年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乔进双梅的“彝绣梦”正不断有光照入现实。她表示:“今年我会围绕传统手工业建议,希望能通过传统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妇女创业就业。”(文、图/王菊 蔡雅芸)
责任编辑:李月萍